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Dec. 29th, 2012: 爛人的 HTC Butterfly

有個爛人要媽媽請我去幫他買這東西。爛人都已經是有求於人的狀態還敢在那邊說我是爛人。

反正媽媽已經把錢匯給我了。我就不把手機送出去,我看那個爛人要怎麼拿到手機。到時候蝴蝶機從高階機變成中階機後,他還是拿不到他的手機。

剛買到 htc Butterfly (白)離開 Nova
剛買到 htc Butterfly (白)離開 Nova
NT$22900 (equal to retail price)

我就是用這張圖片 PO 在 Facebook 號昭天下(炫耀)。

回家後開始照開箱照啦!開箱照的「顧名思義」,重點就是箱子啦!!我這次可是用六年多前買的 Sony T30 來當作拍照主力呢!電池還是好的可以用!我保存的真是不錯呀!(對於他還可以用,其實我自己也蠻驚訝的)

在 Nova 的時候,店員原本要開箱來驗機。不過我說不用。所以那個神腦貼紙是沒被拆過的。不過這個貼紙好像不是易碎貼紙,所以可以拆開來又貼回去?我看旁邊是沒有被摳過的痕跡啦,但我也不是很確定。說不定他們那邊有整批的神腦貼紙啊!

話說這是神腦貨耶,不是震旦、聯強貨。雖然沒差什麼,不過 iPhone 就是指名要神腦貨。因為換機比較「阿撒力」。

這個角度,主要是要照出下方的神腦貼紙沒碎掉
這個角度,主要是要照出下方的神腦貼紙沒碎掉
雖然盒子有點髒

不過這張神腦貼紙拍得更清楚
不過這張神腦貼紙拍得更清楚
完全沒有被拆過啊!

寶寶跟規格表
寶寶跟規格表
我原本以為盒子是像 iPhone 一樣的往上提來打開。沒想到長成這樣卻不是那樣開。

寶寶睡得好溫暖
寶寶睡得好溫暖
其實有沒有隱藏掉這項資料好像沒差。因為我沒有把條碼毀掉。
號稱是某人要買的重點,「 2012 年 台灣製 Made in Taiwan」。

打開中⋯⋯ Htc Butterfly 露出字了!
打開中⋯⋯ Htc Butterfly 露出字了!
寶寶還在睡。

規格特色
規格特色

手機背面是圖解 SIM 卡與 MicroSD 該怎麼拿出與放入
手機背面是圖解 SIM 卡與 MicroSD 該怎麼拿出與放入

其實這台手機真的太大了,不好單手操作啊。我測試的時候有用一隻手拿 iPhone 跟剛起床在玩 Tetris 的克林姆用 Skype 講話,另一隻手就是單手在操作這台 HTC Butterfly。就像是 iPhone 的界面設計,很多選項都是在最下方,可是「返回」、「上一頁」卻是在最上方。所以經常會需要大拇哥先生四處奔跑。可是這台太大了,我的一隻手真的沒辦法直接跑上去,所以就要靠其他幾根手指還有手掌的部分把手機上下移動,這樣才可以讓大拇哥先生接觸到無法接觸的那幾塊。所以這種手機真的不是設計給一隻手用的啊。

所有東西
所有東西
這張的重點是那個袋子

Everything
Everything
上方就略過了。
中間由左開始,手機本體、Usb座充、耳機、傳輸線、Sim卡退片針。
下排由左開始,保固貼紙、服務電話。

保固貼紙上面有寫說保固看這個,所以這東西不能丟。

既然是開箱文,那就來談談箱子吧。

我是 iPhone 派的,所以我當然只能提 iPhone 的開箱經驗。不過我之前開過一隻 Samsung i909,這個 HTC 的可以跟他一起比。

iPhone 盒子開啓的方法,是讓使用者拿著上蓋,盒子的部分會自動因為地心引力下滑而達到開箱的目的。不過有許多人等不及,所以都會自己出力來打開盒蓋。這樣使用者強行拉開會導致裡面被抽成真空(沒有真的真空啦,反正就是裡面的壓力會低於外面的大氣壓),這樣壓力不平衡會讓盒子更難開。不過如果你乖乖的讓盒子自動掉下來的話,你就會看到手機乖乖的躺在那邊等你拿出來。

看到本體啦!
在這邊還要強調一點,就是 iPhone 的盒子中,手機本身是高於盒子邊緣的。這點在對於把手機拿出來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在拿 HTC Butterfly 與 Samsung i909 的時候都是要用倒的才拿出來。
下面這張是 Samsung i909 的
不然就要用摳的

iPhone 的拿法真的比較好(讚!)。

其他部分,我只有測幾項而已。因為我也沒有 SIM 卡可以測通話功能,要拆我的 iPhone 的話,太麻煩了。

關於系統語言的部分, HTC 被 Apple 打假的。蝴蝶機只支援英文與中文。 iPhone 可是你想要選什麼語言就選什麼語言。這點好像 Samsung 支援的還比 HTC 多。

手寫的部分,我不常用 iPhone 的手寫,所以我沒啥資格說。不過我真的覺得蝴蝶機的反應速度好慢喔,不是說辨識出字的速度,是在說螢幕顯示出你剛剛畫的那條線的速度,我覺得蝴蝶機的速度好慢。 Android 大勝 iPhone 手寫的地方就是手寫區域, Android 機子的大多數都好大啊!說實在我有覺得 iPhone 的手寫區域太小了。

HTC Butterfly 有個賣點就是他防水。但是有個更大的問題是它在頂部與底部的保護埠不好開啊!我自己的 Nokia N79 也是有這樣的設計。那東西的下場是蓋子掉下來。目前我把它粘回去繼續撐。我自己認為那東西之後一定會壞,只不過什麼時候壞就不清楚了。上蓋保護的是 MicroSD 與 SIM 卡插槽,這兩項算起來還沒那麼常開。下方的傳輸兼充電埠可是絕對會經常被打開的。對於這種地方,我家的 iPhone 4S 加上 Lifeproof 後也有一個這種地方。 Lifeproof 的做法是用塑膠的卡槽來卡,這種做法能不能夠撐很就這點我是不清楚,但是有項優點相較於 HTC 的設計就是它可以很容易的被打開。不過我還是需要去買 Dock Extender 這又是另一回事了。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容易打開的 Lifeproof,因為我沒指甲很難開蝴蝶機的。

再來就是我愛測的音樂了。影片我有上 Google Play 去抓幾個播放軟體來試,市面上大多格式都使可以順暢的播放,不過有些解碼有問題程式的播出來的聲音會有問題。不過都身為高階機了,如果沒有辦法播影片的話,那就真的是浪費這個螢幕了。

HTC 會讓 RTL (right to left) 偏右啊!倒數第二首歌就是了。
HTC 會讓 RTL 偏右啊!
iPhone 不會這樣。誰優誰劣這點倒是很難評。

對於字的支援,應該是有 UTF-8 的等級啦。音樂的部分,聽起來是還好,沒啥大問題。不過 HTC 的播放器不支援顯示歌詞。 Samsung 的支援,我之前在測 i909 的時候有打開過。

iPhone 有 Cover Flow 的爽度還是比較高啊。雖然實用性不高,但是爽度高就好了。雖然對於 iPhone 來說 Cover Flow 這功能的用途不大,但是在 iTunes 11 把 Cover Flow 刪掉後,我才發現我平常聽歌都是看專輯封面來確定那首歌是什麼。為啥蘋果你要把 Cover Flow 刪掉啊!!!

再來就是讓我困擾很久的傳輸檔案這個大魔王。我是用了很久之後才想到要傳檔案進去看看影片跟音樂的情況。不是我的手機,興趣缺缺啊。 HTC 在設計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到使用 Mac 的使用者。 Samsung 當時還有提醒說要用 Android File Transfer 這程式才能夠讓 Mac 透過 MTP 來傳輸。可是 HTC 完全沒提,真爛。害我在晚上花了好多時間上網找資料。最後還騎機車找了一台 Windows 7 筆電來用才確定是 Mac 的原罪問題。

對於電力持久度這點我沒測。看小說我也不知道要用啥應用程式看所以也沒測。對於看影片來說,這台螢幕大大的看影片是真的還不錯啦。不過拿來當一台手機,我是覺得有點危險,因為我當時要去騎機車時,我一直擔心它會掉出來。不像小小的 iPhone 4S 可以乖乖的躺在口袋裡。而且蝴蝶機比較輕(優點?),很容易就忽略掉他的重量啦。我倒是不知道蝴蝶機跟 iPhone 5 裸機誰比較輕,我的 iPhone 4S 還有穿衣服。

就先這樣啦,我要去 Costco 採購了。我的永豐銀行信用卡額度好少 orz。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Twitter RSS & Feedburner

我的備份 Twitter 的習慣是用 feedburner 把 tweets 燒起來後,寄到我的 Gmail。

我在要打十月份日記時,打算要來看十月份我發過什麼 tweet 時才突然發現 feedburner 只有幫我燒到十月四號而已。之後的那一堆全都沒有燒到。我整個就是大驚啊!

原本的 RSS 長下面這樣
https://twitter.com/statuses/user_timeline/UserName.rss

現在直接開會給你一個「Sorry, that page does not exist」的錯誤訊息。

發現是 Twitter 改變 RSS api 後其實也沒什麼困難的。就是換個網址餵給 feedburner 就好了嘛!

要餵的網址真的一點也不難找。
http://api.twitter.com/1/statuses/user_timeline.rss?screen_name=UserName

但是問題就這麼來了。無論我怎麼試,直接用 Firefox 就是可以開新版的 twitter rss/feed 的網址(Chrome 不支援讀取 RSS/feed)。但是把網址餵給 feedburner,他就跟我回下面這東西。下面這不是圖片喔!我做的很像吧。
Received HTTP error: "Bad Request" while fetching source feed.




最後的解法很莫名其妙。

開 Chrome 用無痕(隱私)模式就好了。也就是把所有的附加元件/擴充套件全都停用掉,這樣就過了。

在我的想法中,應該是 feedburner 直接用伺服器去抓 rss 來源,之後再回報給使用者的網頁說抓取成功或是失敗。但是用無痕模式就成功,感覺上是使用者本地端有要做一些事耶。

在 Firefox 應該是要用安全模式(不是他的隱私模式),就是要把所有的附加元件/擴充套件全都停用掉。我個人感覺應該是 Adblock Plus 的緣故才會這樣。因為我有裝的外掛鐘,大多數都不會衝到這種東西,唯一會衝到且兩邊瀏覽器都有裝的,就是 Adblock Plus。


我覺得很好笑的就是我在找資料的時候看到有個人說以下這段話:
So the article was posted more than a year ago, but all the comments are from within the last two weeks. Interesting.

It worked for me, by the way. Thanks.

讓我想到用無痕模式來試的原因是同上篇文章中有人提到他用 IE 與 Chrome 都不行,但是 Firefox 可以。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iPhone 4S 5.1.1 JB 平刷

因為我在摩斯漢堡的時候想要用 3G 打 Facetime,可是最後還是失敗,卻導致了從 Cydia 的裝的 My3G 無法刪除。

所以我就來找怎麼平刷 iPhone 4S 5.1.1 JB 機子。其實我前一陣子有找過,但是沒有找到資料。這次就找到了,因為今年十月中那些 JB 的人才弄出方法來。


前言及注意事項

本段內容僅供無鎖機以電腦的 iTunes 升級/回覆至 iOS 5.1.1 的 iPhone 4S 5.1.1 JB 參考。

通常來說已經 JB 的裝置,在 Cydia 上會有 SHSH 的備份。如果你沒有 5.1.1 SHSH 的話,就別繼續看了。不過現在官方 5.1.1 版仍是可以 JB,所以只要還沒到 6.0 的,都還可以 JB。

注意:因為會升 Baseband (基帶),所以有解鎖(Unlock)需求的有鎖機並不適用。而因為技術性關係, OTA 升級至 5.1.1 的 iPhone 4S 無法以這個方法平刷。

準備工作

下載主程式: RedSnow 0.9.10b5 for Mac (Download page by redsn0w)。反正 redsn0w 應該就是找最新的吧。
下載 5.1.1 ipsw: iPhone4,1_5.1.1_9B206_Restore.ipsw

開始

將 iPhone 接上電腦後開啟 redsn0w。

Extras -> Even More -> Restore

Restore iPhone by redsn0w
Restore iPhone by redsn0w

IPSW 就選擇下載下來的「iPhone4,1_5.1.1_9B206_Restore.ipsw」。

Blobs 就選擇 SHSH 存放的位置, Local 就是存在本機的 SHSH,而 Remote 就是從 Cydia 上抓下來。為啥叫做 Blobs 我也不知道。
後來補充的(Apr. 8th, 2013):

Binary large object
A blob (alternately known as a binary large object, basic large object, BLOB, or BLOb) is a collection of binary data stored as a single entity in a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接下來就是「Baseband 更新」的提示,告訴你 Baseband 要被更新了,有鎖機快滾。等你這個按下「確認」後,你就把它放在那邊不要裡/動它。等時間到了,電腦上的 iTunes 就會要你選擇「設為新 iPhone」或是「從備份回覆」。噹噹,手機已經變回官方版的 iPhone 4S 5.1.1。

其實 redsn0w 跟 Absinthe 都很喜歡這樣啥都不用按就直接自動做下去。所以現在要做 JB 這些事情真的是很容易呀!



幸好我之前有從 iTunes 上回覆過 iPhone,因為我記得我之前是直接從 iPhone 5.1 用 OTA 升級到 iPhone 5.1.1。不然我可是不能夠平刷 XDDD。

等到回覆完成後,就再用 Absinthe 把 iPhone 4S 5.1.1 給 JB 掉啦~

這邊特別為 Mac 版附註一下。因為 Mountain Lion 無法直接執行該程式。

在 Absinthe 上按右鍵選擇「顯示套件內容」。開啟資料夾 Contents -> MacOS,在資料夾下的 Absinthe-10.6 上按右鍵選擇「打開檔案的應用程式」,選擇「終端機」。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Remove ad from Echofon for Firefox

因為 Echofon 無法更新 Timeline,所以我沒有辦法只好上網找解法。直接想到的方法就是更新成有廣告的版本,再找方法把廣告移除掉。

因為我現在用的是 Mac,所以我就附 Mac 的方法,原始教學的網址也是 Mac 版的。我就是看到原始教學網址才領悟到的。我一開始 Google 到的是英文教學,後來看了 Youtube 的教學稍微懂了,但是真正會用,還是靠這個德文 Mac 版的教學

到下面這個地方,新增/貼上「userChrome.css」這個檔案。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Firefox/Profiles/RamdonNumber.default/chrome
Windows 的在這
C:\Users\UserName\AppData\Roaming\Mozilla\Firefox\Profiles\RamdonNumber.default\chrome

如果沒有那個檔案的話就自己新增文字文件/文字編輯,存檔的時候將附檔名打成 .css 即可。

檔案內容如下:
#echofon-ad-unit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沒錯!就是這麼無趣的三行就可以把廣告給隱藏掉了!不過要記得是在「(亂數).default」下的那個資料夾新增 chrome 這個資料夾,而不是放在 (亂數).default/extensions/(Echofon 的名稱)/chrome 下。我在試的時候就是放錯地方所以才沒效。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iTunes 王國

克林姆跑去日本提前度蜜月了。我這個孤家寡人的只能在床上抱寶寶 〒△〒。

Apple 攻防戰!這篇要來記錄我目前研究、查到有關 iDevice 與 iTunes 之間的資訊總整理(應該吧?)。

應該大概就這樣吧。這篇從 2011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啓,到 2012 年七月二十六日才算是編輯大概完成。



摘要:
很重要的前言—授權Apple IDiTunes 歷史iTunes 概觀快速鍵智慧型播放清單iOS Device (iPhone, iPod, iPad)電池附註


很重要的前言—授權

  首先是一個 Apple ID 只能授權五台電腦,這就是讓我曾經半年都用不了我那個美國 ID 的悲慘限制。當年就是無聊亂玩,看到那個一年只能用一次的「Unauthorized All Computer」,就手賤的給它按了下去。當下當然是所有電腦都要重新授權了,只不過那時我只有一臺電腦,所以沒什麼差。但是我當年還沒有在重灌的時候要先取消授權的觀念,所以在不知不覺間,那僅僅的五台授權次數,就被我用光了。

  當時我還有用 Ghost 備份了已經授權好的作業系統。在那時的許多次重灌,都因為有那個授權而不用重新授權。但就在那時,我換了電腦,由於驅動程式的問題,所以要再重新灌作業系統。就是因為這樣想,所以就把那個 Ghost 備份檔給砍了。當我發現我的五次授權次數用光了,而且也因為一年限制不能再用一次那個「取消所有電腦授權」。我當下都有砍掉這個帳號重新弄一個的想法。但是這是我 Gmail 的主帳號啊!!!

  所以我後來就默默地等了半年,等到那天(2010年六月二十一日)的解除授權。(剛剛查 Google Calendar 找到的)

  以上寫了那麼長,就是要強調「重灌或換電腦前一定要取消授權電腦」!以親身的慘痛例子再告誡看到這篇文章的人。

  順帶提醒一件事, Yahoo 的帳號砍掉後過幾個月後就能夠在申請同名帳號。但是 Google 的帳號砍掉後是無法申請同名的帳號。我當年把一個 Yahoo 的 .com.tw 帳號砍掉,等了三個多月後去申請 .com 結尾的。當時作這件事的日子跟 Apple ID 解除授權是在同一個月,所以印象比較深刻。



Apple ID

  就跟大部份網站都要大家去申請帳號才能夠使用服務,雖然現在有 OpenID 這種方法可以比較方便的申請賬號,但意思還是要申請就是了。蘋果電腦也有個東西叫做 Apple ID,這可以讓你在他的官方網站或 iTunes Store 上購物,也能夠用使用在 iCloud 上的那些服務。

一個 Apple ID 只能授權五台電腦,但是可以授權在無限多個 iDevice (iOS Device,如 iPod Touch、 iPhone、 iPad)。

  也就是你家裡有五台電腦,不管是蘋果的 Macintosh 電腦還是微軟的 Windows 系統,加起來總共就只有五個授權而已。如果同一臺電腦灌了雙系統,如 Mac 與 Windows 7,或是 Windows XP 與 Windows 7。雖然是在同一台電腦上,但是這樣照樣算兩個授權。

  不過一臺電腦上是可以有無限個 Apple ID 的授權,而一個 iDevice 上只能夠有五個 Apple ID 授權。也就是 iDevice 上只能夠有五個人/國家的 Apple ID,超出的話就要把其中一個下的授權內容,如應用程式,全都刪掉才可以有新的。



iTunes 歷史

  因為這篇主要是在講 iTunes 跟他延伸出去的東西,所以就不太提作業系統了。

  要講 iTunes,就要從歷史講起。雖然國中的時候超討厭上歷史課的,覺得那些人都作古了我幹嘛要知道他們怎麼作古的,但是講歷史才會知道 iTunes 是怎麼從過去的樣子變到現在這樣。

  原本的初代 iTunes 是在 2001 年一月九日發佈的。當時與初代 iPod 一起發佈,就是拿來做「在你口袋的一千首歌(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的管理器。
這句話是初代 iPod 的廣告詞。
負責同步歌曲及播放清單到 iPod 裡面。

  接著就是在 2003 年四月二十八日的 iTunes 4.0,增加了 Music Store 這項功能讓你可以直接在線上購買音樂,同時也增加了專輯封面的這項功能。按照我看的 Steve Jobs 自傳,在那時是滿天滿地都是盜版 mp3 四處亂傳的世界,唱片公司無不絞盡腦汁地想要打擊盜版。 Steve Jobs 當時以 iTunes 跟 iPod 只能在 Mac 上使用的這個理由,說服了唱片公司們同意讓他在 iTunes 上增加 Music Store 這項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直接購買正版音樂。當時唱片界大老似乎同意他這個說法,所以就同意在當時市佔率遠遠低於微軟 Windows 的 Macintosh 上實驗這個新型的消費模式。按照現在的結果看來,是相當成功的。也就是為什麼,在同年 2003 年十月十六日,推出了 iTunes 4.1 版,正式支援微軟的 Windows 2000/XP,讓 iPod 也能夠在 Windows 系統下使用。應該就是這個原因促進了 iPod 的銷售。
關於 2002 就有非官方的在 Windows 使用 iPod 這種事情我就不算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下面這點:
『 2006 年 10 月,在 15 歲時破解了 DVD 光碟所使用的 CSS 防拷貝技術而獲得「DVD Jon」尊稱的挪威駭客 Jon Lech Johansen,最近 22 歲的他又成功破解了蘋果公司針對 iTunes 和 iPod 歌曲播放的限制措施,通過模擬 iPod 及其 FairPlay 加密技術的內部工作原理,來欺騙 iPod 認為它在播放從 iTunes 上購買的音樂。促使他破解 iPod 加密技術的動力是用戶有權在他們擁有的任何設備上播放合法購買的音樂。他不喜歡封閉的系統,而 iTunes-iPod 組合排斥其他技術。』


  我高中畢業於 2006 年六月,在當時高三第一次看到一臺 iPod 是因為同學去買了一臺,那時聽他稱讚 iTunes 是個好東西,在我心底留下重重的一筆。在 2006 年九月十二日, iTunes 更新成 7.0 版,新增了 Cover Flow 這項功能。

  iPhone 於 2007 年一月九日公佈,於同年 2007 年六月二十九日在美國發售。

  按照我剛去查我的 iTunes 中,歌曲的最早加入日期是 2008 年四月三日,這很有可能是我開始用 iTunes 的那天。不過也有可能在更早一點我就用了,只是後來把整個資料庫砍掉重建一個。因為我剛開始用的時候 Tag 資料全都是亂的。我就是覺得以後在聽音樂這方面,歌曲標籤(tag)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才開始研究要怎麼修正錯誤的歌曲標籤。這一改就是好幾年,我去翻了一下之前的紀錄,我似乎花了三、四年才真的改完大部分資料,還有一些小問題如專輯封面圖片太小,或是 mp3 標籤格式是 ID3v2.3(ID3v1 ID3v2.3) 等等的這些小問題是最近才改掉的。也就是因為這樣讓我發現用網路線連接來傳資料的速度真的很快呀!我當時就是直接把 Mac 用網路線接著家裡桌機的 Windows,從 Windows 用 Mp3tag 這東西直接讀取放在 Mac 上的整個音樂資料庫檔案。這樣挑出有問題的那幾個改掉。

  之後我的主要播放器就是 iTunes 了。雖然 iTunes 有越來越肥大,以及一堆雜七雜八的問題。但是因為那個「智慧型播放清單(Smart Playlist)」,我就這麼被綁住了。



iTunes 概觀

  我以前是把歌曲丟到播放器裡,就這樣直接聽。當時是要聽什麼歌就開資料夾去找歌出來聽,所以雖然我用資料夾分類,但我很難聽許多不同演出者的歌,因為還要開啟播放清單界面來做排列。或許有些人有用 Winamp 或是 foobar2000 之類的軟體來聽歌。我只知道我自己早期從將歌曲丟到播放器來聽歌,之後就是用 iTunes 來聽歌。

  想要好好地用 iTunes 之前,要先去復習國中學的交集、聯集的觀念。因為讓我使用 iTunes 的原因—— Smart Playlist (智慧型播放清單),就是靠交集聯集的方法來設定的。

  我過去用的那台 MSI mp3 因為我自己的白癡弄壞了。當時(我高二)的 mp3 都是用插上電腦後,會變成一個外接磁碟,把 mp3 檔案直接丟進去,這樣就可以聽了。有些比較高級的還可以弄成資料夾來整理。

  在上面 iTunes 的歷史中,我並沒有提到我當時在 Steve Jobs 自傳中看到的 iTunes 與 iPod 的設計理念。
  為了讓 iPod 用起來非常簡便,我可是費了不少唇舌才讓大家就範。我們必須限制 iPod 的功能。因此必須將相關的功能盡量放進電腦的 iTunes 上面。比方說,我們故意讓 iPod 無法製作點播清單。你必須在 iTunes 製作完,再轉到 iPod 上面。大家對這件事有不少意見。但 Rio 及其它播放器之所以那麼腦殘,就是因為他們太複雜。他們沒有和電腦裡的點播軟體整合在一起,所以就得添加製作點播清單的功能。因此,當我們同時擁有 iTunes 軟體及 iPod 時,我們就可以讓電腦為 iPod 服務,也就是將複雜的功能放到它應該在的地方。
  我覺得因為 iPod 的設計一開始就是要拿來聽歌的,而不是在上面作一大堆複雜的作業,如建立播放清單等。雖然我現在比較肚爛的是在 iPod 上面無法調整成按照喜好程度(Rating)等資訊來排列順序,不然 iPod 真的很好用。雖然現在還是不錯啦。

  因為我找不到蘋果電腦對他們的稱呼,所以我就自己幫他們取名字了。我要強調那個「6」的下半部是我靠手動的一點一點地用小畫家(Paintbrush)把它給圖成藍色的。辛苦啊!

iTunes 介面
iTunes 介面

1. 播放控制:開始、暫停跟調音量。
2. 現正播放:左邊的播放圖案可以調整顯示的資料。右邊那個跳轉圖案可以從任何頁面跳到正在播放的歌曲。
3. 顯示方式:我平常在用的是第二個專輯列表跟第四個 Cover Flow。
4. 搜尋
5. 來源面板:由上到下為資料庫、 Store、播放列表。
6. 排序:我通常都是按喜好程度排,不然就是在「專輯」那按兩下到「依演出者排序專輯」。
7. 媒體清單
8. 隨機循環
9. 摘要

  其實用了 Mac 的作業系統後,看到系統的 Finder 跟 Mac 內建的 iLife 系列中的 iPhoto。大概就知道蘋果電腦還蠻喜歡這樣的設計。



快速鍵

  來提一下快速鍵,許多人都不知道直接刪除資料庫裡檔案的方式啊。

* 開啟 iTunes 的時候按 Shift (Windows) / Option (Mac) ,會變成選擇資料庫開啓。(我個人是認為 iPhoto 比較需要這功能)
* 在來源面板的任何一種資料庫中按 Delete 就會刪除在媒體清單中選中的媒體。在播放清單中,若是普通播放清單會將該媒體從該播放清單中移除,在智慧型播放清單中沒有效果。
想要直接在播放清單中把資料庫中的媒體一起刪除,按著 Shift + Delete (Windows) / Option + Delete (Mac)。
* 在 Mac 中想要改變 iTunes 視窗大小至最大,按著 Option 再去按視窗左上角的 + 。
* 按著 option 再去按 iTunes 視窗左下角,隨機循環旁邊的 +,可以直接新增並開啟智慧型播放清單的條件編輯視窗。



智慧型播放清單

  需要特別介紹的就是播放清單中,智慧型播放清單(Smart Playlist)的設定方法。

  不過在這之前,要先介紹一下 iTunes 的 iTunes Library.itl 這個資料庫檔案。
說明文件: iTunes:什麼是 iTunes 資料庫檔案?

這個檔案存放資料庫中的歌曲,以及您所建立的播放列表。某些歌曲的相關資料會儲存在這個檔案中。如果您刪除這個檔案,當您開啟應用程式時,iTunes 會建立新的空白拷貝,但是您建立的所有播放列表、歌曲喜好程度、註解或其他資訊都會遺失。

  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設定了「歌曲喜好程度」,所以就被 iTunes 綁住。至少我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有你所設定的喜好程度,就代表你對這首歌曲的喜歡程度。也就是說,配合智慧型播放清單,你就可以輕易地將資料庫中所有符合你喜好程度的歌曲全都抓出來製成一個播放清單。你再也不需要去一首一首將歌曲挑選出來。

範例一:想要一個由張學友演唱的播放清單,並符合喜好程度為三顆星以上。(原始圖片
iTunes Smart Playlist Ex. 1
第一個條件為演出者包含「張學友」,第二個條件為喜好程度「大於」兩顆星。

注意:「大於」兩顆星,不包含兩顆星,也就是三顆星「以上」。如果覺得這邊有問題的話,那就是小學沒學好。這邊也可以選擇「介於」三顆星到五顆星。


範例二:喜好程度大於三顆星的歌曲,而且播放清單大小小於 4GB。(原始圖片
iTunes Smart Playlist Ex. 2
第一個條件為喜好程度大於兩顆星,第二個條件為媒體種類為音樂,第三個條件是「上限」及「選取方式」。

「上限」這個選項對於磁碟空間不夠大的裝置如 iPod Shuffle 等,特別有用。「上限」還可以選擇時間長度或是項目總數。

注意:因為限定為歌曲,所以要多加媒體種類的這個條件。否則你若有其他類型(如音樂錄影帶、 Podcast 、影片等等)並有設定喜好程度的媒體也會一起當成來源被篩選。


範例三:(多重條件) Yahir 兩顆星以上的歌曲與 Antonino 三顆星以上的歌曲,以及 Bustamante 播放次數大於 15 次的歌曲。

對於無法以一個智慧型播放清單就完成的項目,就要找「播放清單資料夾」來裝起來,再跟下一個條件比較。

注意:除非將最後比較出來的那個播放清單作成普通播放清單,不然在比對過程中所產生的智慧型播放清單與播放清單資料夾都不能刪除。


範例四:(進階)找出驚嘆號歌曲。
如果檔案已經不存在的話,就會在該項目前面出現一個驚歎號。

這需要兩個播放清單來作條件。第一步是先在音樂資料庫中全選資料庫中的所有項目,將選起來的項目們拖曳到左邊的來源面板建立一個播放清單。因為 iTunes 會去檢查所選取的項目們原始檔是不是在資料庫檔中所寫的位置,所以項目多的時候會需要一些時間。我的音樂資料庫近三萬四千筆項目,花了大概兩分鐘彩球才好。能夠被加到那個新播放清單的,就是表示項目原始檔還在 iTunes 資料庫所記錄的位置,不管是 iTunes 資料庫所記錄的那個檔案,或只是剛好同位置同檔名的新檔案。

第二步就是新增一個智慧型播放清單尋找「在音樂資料庫中卻不在剛剛新增出來那個播放清單中的項目」。因為只有驚嘆號項目不在剛剛新增出的播放清單,所以就是這樣找出有驚嘆號的項目。之前找資料的時候看到的,看到這個方法讓我豁然開朗!


  我大部分使用都是以喜好程度為主要條件,所以我很難換到其他的播放器。因為這項資料是寫在 iTunes Library.itl 裡,並不像演出者、專輯資料是存在檔案本身裡。我大部分的播放清單都是智慧型播放清單。但是我會有幾個普通的播放清單是儲存比較分散的資料或是使用智慧型播放清單會遠比直接製作普通播放清單費時,大致上可以說是手動更新或稱之為手動管理。不過我是用一個「手動更新」播放清單,而不是將同步關掉採取全手動管理的方法。因為我覺得現在很多東西會好用,就是有同步這個東西。



iOS Device (iPhone, iPod, iPad)

  很多人都討厭蘋果電腦強迫使用者要使用 iTunes 來同步、管理,與裝置傳送資料。其實如果同時有使用過 iPhone 與 Android 手機經驗的人,應該對於 Android 能夠在裝置與電腦連接後就把手機當成是外接硬碟來丟資料真的很羨慕。而且 Android 還可以把同一個資料讓許多應用程式使用。這兩點是 iOS 設計上無法避免的缺點,也是早期許多人攻擊 iOS 的目標。

  其實這樣的設計是有好有壞,優點就是這份檔案不會被其他應用程式破壞,缺點就是同一份資料要複製很多份才可以在同一台手機上經由不同程式編輯。


  對蘋果電腦來說, iPhone 與 iPod 上所儲存的資料,都只是為了行動、外出使用而從電腦複製出去的副本。也就是你的電腦必須要有那份資料,你才可以放到裝置上帶走。也就是為什麼過去常有人將音樂傳送到 iPod 後,就將電腦中的項目給刪除,在下次同步後才發現 iTunes 也把他們給從 iPod 上刪除,才開始痛罵 iTunes 設計差、不好用。可能我是在用之前就看過許多討論的文章,也查過不少資料,所以我並沒有太多的這個問題。但這也造成我喜歡將資料儲存在本機裡,而比較不信任雲端儲存。外加我經常沒有網路可以用(默)。

  其實蘋果電腦的設計還不錯。至少我就沒有看到 Android 的廠商有出可以拿來跟 iTunes 比較的電腦端軟體。 iOS 裝置接上電腦後,按預設會自動啓動 iTunes 開始執行備份、同步資料等等動作。我是不知道為什麼 iPhone 版的一些人一直在說接上電腦後的自動備份跟在來源面板按右鍵選備份,這兩種備份是不一樣的。按照我自己使用上的經驗,除了某些時期 iTunes 特別愛犯腦抽「說已經同步完成,但明明就還沒開始同步」。除此之外,自動備份跟手動選備份對我的感覺上是一樣的。

  因為 iOS Device 有 iTunes 來配合,所以對於系統更新之類的事情,完全可以幾乎無痛升級。就像是保固維修更換整新機,有 iTunes 的備份配合,經過備份及回復這兩的動作,你就可以拿到一隻跟你送修前內部資料完全一樣的手機。多麼的厲害呀!

  而且我自從電腦換成 Mac 之後我才發現,蘋果電腦真愛備份啊!像是 iTunes 的備份,還有 Time Machine 的整系統備份。多多備份以防資料流失呀!



電池

  關於電池。由於最近幾年的產品都是鋰電池,所以並不像很久以前人們俗稱有「記憶效應」的鎳氫電池那樣需要用完才可以充電。所以現在只要快沒電了,就可以插上插座充電。就算是還有電也可以插上電源讓他充電。

  雖說如此,但是如果太久沒讓電放到快光,也是會對電池不好。所以蘋果官網的電池最佳化的說明中,也有提到一個月至少要讓電池完全充放電一次。但那是對於經常沒用多少就充電或是很久不用裝置的人才要每個月都讓電池完全充放電一次。平常使用中就有將電池電力用到只剩 5~10% 之類的人倒是不太需要做這一項動作。因為你平常就一直在做完全充放電了。
  剛剛靠用 Gplayer 播放影片播到完全沒電。 iPhone 在剩餘 20% 與 10% 電力時會分別提示一次。到 0% 的時候會自動關機。

  而想要開機的話就要接上插頭充電啦~我剛剛看是充到 3% 的時候會自動開機。沒有充到一定量是開不了機的。


  而在旁邊有 iPhone 、 iPad 、 筆記型電腦等等的裝置最佳化電池的說明。其實內容都大同小異。在這邊只以 iPhone 與筆記型電腦的做為說明。

  「想要延長 iPhone 電力的使用時間,就是將耗電的東西全都關掉。」這句話就是那篇說明的總結。

  雖然在那邊寫了好像很多項,但是真正的只有一項。就是關閉硬體功能,把所有會使用到電力的東西都關掉。他只差沒寫成關機不要用。而筆記型電腦的部分也是這麼寫的,也是關閉硬體功能。沒用 Wifi 或 Bluetooth 的時候就將它關閉,光碟片沒用時也將它退出。其實大概市面上所有的產品想要省電都是做同樣的事。韌體編寫那種是跟我們這些終端使用者沒關係,是工程師要煩惱的。

  在這邊附註我從官網上找到的「長期存放」應注意事項:
若你打算超過六個月不使用筆記型電腦,Apple 建議你將電池充滿 50% 的電量後便將它取下另外存放。倘若將電池完全放電後才存放,它就會陷入深度放電狀態,這樣會讓它永遠無法再蓄電。反之,若將電池完全充滿電之後存放,電池的蓄電量可能會減少,這表示其使用期限會變短。請確實將取出的電池存放於適當溫度下。
就是不要全滿或全沒的存放電池,充個一半,半年後再拿出來活動一下電池,在充一半等著再過半年。如此循環。不過要記得是要將裝置「關機」, iPhone 這種東西用久了會想不到重新開機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法,更別提關機了。



附註

  曾經聽過中國大陸的鎖國政策,所以當 iPhone 想要敲關進門的時候,有先按政策閹割掉一些功能。《中國:瞭解 iPhone 功能》。

  所以看起來是當年 iPhone 3G 與 3GS 進去中國的時候,還特別制作了中國特別版。之後出 iPhone 4 的時候,與其一起推出的平價版 iPhone 3GS 8GB 都已經是全世界同一個模組,只是在軟體有差異而已。

  真的很誇張啊!當時一開始的 iPhone 3GS 竟然將 WLAN 給閹割掉了!!沒有 Wifi 這樣還智慧嗎?!!沒 Wifi 就代表你當所有的用戶都是好野人,各個辦了吃到飽。幸好爸爸當時沒買到中國大陸特製版呀!

  我是有印象當年蘋果電腦進大陸的時候很誇張。但是事隔多年我只依稀記得很誇張而已,完全忘記是把 Wifi 閹割掉的那麼誇張。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為克林姆打的新手 Mac 101

來學一下老外的基礎 101。呵呵。



選擇型號

首先就是因為我喜歡筆記型電腦,所以桌上型的 iMac 系列我直接忽略掉。剩下的就是買 MacBook 系列中入門的 MacBook Air 或是高階的 MacBook Pro。

因為不像 Windows 的系統,有許多家廠牌(ASUS、 Acer、 Toshiba、 Sony、 Lenovo⋯⋯)可以選,所以選起來簡單很多。

* 如果是輕型的文書、看影片、上 Facebook 玩遊戲為主要的使用需求,這種就是選 MacBook Air 就夠了。(這就是克林姆的需求)
* 如果有需要轉檔、影片編輯、玩遊戲的,那就是往 MacBook Pro 選。如果需要內建大容量的話,那也是往 MacBook Pro 選。但是下一代的電腦通常都是改成內建 SSD 硬碟的,這樣的話容量就小上許多,不過優點就是不需要擔心硬碟的資料因為震動而受損。

以我自己的選擇為例:
我自己是有時候會轉檔,雖然不常做,但是有時候會做這件事。在這種有時會做的狀況下,我是可以選擇 MBA。但是因為我的 iTunes 資料庫目前已經突破 200GB 了,所以考慮到有大容量硬碟的需求, MacBook Air 就這樣跟我無緣了,能夠選的就直接是傳統硬碟的 MacBook Pro。

在選擇可以加價更換成霧面螢幕且有獨立顯卡的 MacBook Pro 15" 跟無法加價更換螢幕且沒有獨立顯卡的 MacBook Pro 13"。我是很想要換螢幕,因為受夠了反光的問題,但是我最後還是選擇 13 吋。因為沒有必要去為了用不了多少次的獨立顯卡而浪費錢去選擇 15 吋,而且螢幕還要再額外加錢。外加 13 吋比較小比較好攜帶。省下的那筆錢還可以去做其他的用途如購買 AppleCare。所以我最後是購買 13 吋。

我當時選擇時因為配備大致上一樣,只有 CPU 與硬碟容量的差別。所以我當時是直接由硬碟來選擇。



現在的 2012 mid 13" MacBook Pro 兩款配備列在下面,相同的配備我就省略了。

NT$ 37,900
13 吋:2.5 GHz
2.5GHz 雙核心 Intel Core i5 (Turbo Boost 可達 3.1GHz)
4GB 1600MHz 記憶體
500GB (5400-rpm) 硬碟

NT$ 47,900
13 吋:2.9 GHz
2.9GHz 雙核心 Intel Core i7 (Turbo Boost 可達 3.6GHz)
8GB 1600MHz 記憶體
750GB (5400-rpm) 硬碟

對我來說現在 2012 mid 的兩款 MacBook Pro,我照樣會因為硬碟的選擇而選擇高階的那個。不過對於其他人我就不知道了,因為還是要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選擇。

價格差了一萬塊台幣。 CPU 的差別雖然是有的,但是以我的用途來說其實可以忽略,轉檔就只差那一些時間。重要的差別就是多了 4GB 的記憶體與額外 250GB 的硬碟。這三項加起來的售價要多一萬塊,就看有沒有那個決心要為了這些配備多付一萬塊了。

我買的 2011 Late 版,有差別的只有 CPU 跟硬碟。所以說覺得可惜也是一定會的啦,因為今年的可是連記憶體都不同。因為我目前考慮我這台的配備升級中,就只有那一項記憶體升級。對於 4GB 的電腦,蘋果電腦公司是配兩條 2GB 的記憶體。所以想要升級的話一定要再買兩條 4GB 的記憶體,而不能夠只買一條 4GB 的。這點蘋果電腦真的很爛。



配件選擇

這邊就真的是看個人的需求了。因為這篇是寫給克林姆看的,所以我只考慮他的狀況:一個要去炸魚薯條國讀書的人。炸魚薯條國物價很貴,所以要先在台灣這個電子代工王國買好需要的東西再去。

AppleCare
剛買 Apple 的 Mac 系列的使用者,通常會因為短短的一年保固而稍稍考慮那像要價非常不便宜的 AppleCare Protection Plan,也就是中文俗稱的「阿婆保佑」。但是要記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加購這項服務是不限時間點。但是要使用這項服務,必須要在你的產品還在保固的有效期限內才有用。過保後是無法用 AppleCare Protection Plan 延長電腦的保固。這點一定要注意到!此外, AppleCare 還有分版本,像是 13" MacBook Pro 跟 15" MacBook Pro 就是用不一樣的 AppleCare,所以在挑選電腦跟購買 AppleCare 的時候也要稍微注意一下這點。

MacBook
AppleCare Protection Plan for MacBook Air / 13" MacBook Pro NT$ 8,590
MacBook Pro 專用 AppleCare 全方位服務專案 NT$ 11,900
iMac
AppleCare Protection Plan for iMac NT$ 6,090

你看! 15 吋以上的超貴啊!!!而且大小超大的 iMac 只要六千一, 13" MacBook Pro 就要八千六,搶錢啊!

由於蘋果電腦旗下產品大部分都是屬於全球保固,除了 iPhone 為地方電信商,所以像是 AppleCare 這種產品是可以由國外售價較便宜的地方購買再套用到你的產品。像我自己的就是用 MacUKnow 站長 Stanley 代購的韓國版,要價 NT$6300。我剛剛去看現在的長期代購 AppleCare,現在是美版的,只要 NT$6200。便宜了一百(=皿=)。所以這東西真的不用急,只是要記得在保固過後就沒辦法加購了。而且蘋果電腦的產品,過保後的維修價格,會讓你考慮直接買一臺新的。



2012 mid 13" MacBook Air 本身有兩個 USB 3.0 插槽,還有一個 Tunderbolt 插槽跟一個 SD Card 槽。內建的無線通訊有藍牙(Bluetooth 4.0)以及無線網路(802.11n)。因為 USB 插槽不多,所以必須要省著用。如果真的有需要滑鼠、鍵盤之類需求,可以考慮藍牙產品,這樣就不用佔一個 USB 插槽,而且也不用受到線材長度的控制。

滑鼠
滑鼠是 Windows 帶來的壞習慣。我用現在各家廠商出的 Windows 電腦,我是完全無法使用那些內建的觸控板,他們對我來說真的太難用了。所以我買 MacBook Pro 之前還特地去買了羅技的 v470 這款藍牙無線滑鼠,想著之後應該會用到。但是我完全沒想到 Multi-Touch 觸控式軌跡板好用到我不需要滑鼠,所以我就把那個 v470 留在家裡的桌機用了。

除非你經常需要 Bootcamp 到 Windows 去使用,不然不常使用 Bootcamp 的話應該還不用帶滑鼠。而且少掉滑鼠這東西就能夠讓你在收電腦的時候包包長得不會那麼畸形。因為像我現在帶電腦出門去吹冷氣的時候,只要帶 MacBook Pro 還有充電器就好了。如果有需要幫 iPhone 或 iPad 充電的話,再多帶一條傳輸線就好了。這可是多麼的簡便啊!

附註:對於現在的設定大家可能剛開始用都不習慣。因為按照 Mac 觸控板現在的預設,網頁向下翻頁並不是像之前用滑鼠的向下滾,而是雙指向上移動。其實只要把自己當成在用 iPhone 或 iPad 的螢幕就會蠻快習慣的了。


讀卡機
這邊指的是記憶卡的讀卡機。因為內建就有 SD 的插槽。除非是高階 DSLR 用 CF 卡,或是 Sony 家用 MS 卡,不然對於一般人都可以省掉讀卡機這項東西。而且克林姆根本沒有在用相機,現在都是 iPhone 直接拍。對於 MicroSD 之類的需求,通常那些手機都會有 USB 傳輸線可以來傳資料,所以應該也不需要煩惱。

在這邊要順帶提一下,各家廠商所推出的 WebATM 之類的功能所需要的晶片卡讀卡機。這東西大多數是需要 Windows 作業系統才可以正常使用。不然大多數裝置連驅動程式都無法安裝,更別提開始使用了。


網路
現在還蠻多地方有無線網路環境的,但是還是蠻有可能遇到必須要用 RJ-45 網路線連接的場合,所以我個人會推薦買一個乙太網路轉接器以備不時之需。像是有時候要設定無線網路基地台,當他當掉的時候你就必須要直接插線連接。

Apple 本身在賣的乙太網路轉接器分兩款,最近才推出的 Thunderbolt 版與原本就有的 USB 版。 Thunderbolt 版是支援 10/100/1000BASE-T 的乙太網路轉接器,而 USB 版的則是使用 10/100BASE-T 的乙太網路轉接器。所以看在 USB 插槽不多的份上,外加從蘋果線上商店購買時兩者是同價位,而且 Thunderbolt 的速度還比較快。所以沒啥好想的就買 Thunderbolt 版吧。不過 USB 轉接的網路線是有其他廠商出的版本,那大概不到三百吧,所以那也可以考慮啦。

需不需要無線網路基地台也是看個人需求。因為設定從 MacBook Air 分享由 RJ-45 網路線所連結的網路程無線網路給 iPhone 其實也不會很難。缺點是會比較不穩定而已。如果 MacBook Air 可以直接連上無線網路的話,通常來說 iPhone 也可以直接連上去,所以比較不需要提這種情況。


外接硬碟
因為現在 MacBook Air 是用速度很快的 SSD 做為儲存媒介。大容量的 SSD 硬碟是很貴的,所以要出國的克林姆可以準備一個便宜的大容量外接硬碟來儲存資料,而且還可以讓 MacBook Air 拿來做為 Time Machine 備份使用。因為克林姆本來就有一個 500GB 的外接硬碟,所以就不用額外再買這個了。我自己是用 FireWire 800 接到 3.5 吋的 1.5TB 外接硬碟來備份電腦的 750GB 硬碟。因為 USB 2.0 速度比 FireWire 800 慢。而且不用的話,我可能到換下一臺電腦都不會用到 FireWire 800 這個插槽,外加這樣可以省下一個 USB 插槽。



購買管道

在選擇好要購買的機型後,可以直接去授權經銷商,或是在有 Apple 直營店的地方購買。也可以經由 Apple 官方的線上購物來購買,在 Apple 線上購物的這種可以選擇客制化服務,像是 MacBook Air 若想更換 SSD 硬碟大小或是增加記憶體,這些都一定要從 Apple 的線上商店才有辦法更換,因為 MacBook Air 無法自行替換內部元件。

若是為大公司員工的話,公司內部可能有與蘋果電腦簽訂合約,可以用 Employee Purchase Program 購買。或是你的身份為大專院校學生,也可用學生身份購買教育價。



開箱注意

若是於經銷商購買並由經銷商員工開機介紹使用的,需要特別注意經銷商的員工有沒有幫你把 iLife 系列軟體(iPhoto、 iMovie 、 Garageband)授權到你的 Apple ID 裡。在現在 Lion (Mac OS X 10.7) 以後的 Mac OS 都是由 Mac App Store 來更新內建的 iLife 軟體。按照我知道的情況,台灣許多經銷商員工都沒有在開機設定後,將 iLife 授權到客戶的 Apple ID 中。

正常來說購買電腦完成系統設定後, Mac App Store 會提醒你要將 iLife 授權到你的 Apple ID 中,如下圖。



這樣之後重灌電腦後才有辦法上網將 iLife 軟體下載回來。

* 申請 Apple ID 這我就不講了。從 iTunes 可以申請到免填信用卡的, 其他可以填完信用卡資料後刪除信用卡資料。



系統使用

Mac OS 是由 UNIX 發展來的,也就是 Mac OS X 的爸爸是 UNIX,跟隔壁棚弟兄 Linux 的爸爸是同一個傢伙。雖然很多人都認為 Mac OS X 是由 Linux 發展來的,我之前也是這麼認為 orz。

雖然因為 UNIX 的關係而不像微軟的 Windows 檔案系統是分為 C、 D 槽。但是資料夾系統都是一樣的,所以直接忽視掉個磁碟槽的想法,用起來也不會很奇怪。

在這邊要告訴看這篇文章的人, Mac 系統中的「預覽程式」,他的功能一點也不預覽。這是個超強大的工具,所以對於他的開啓速度要多多包涵。我剛開始在用的時候內心一直在幹譙它,後來發現我似乎錯怪他了。

想要在 Mac 中要快速預覽檔案(快速查看),是點選檔案後直接按空白鍵,或是按 command + y。

輸入法方面要注意的就是 Windows 的輸入法是用「向下鍵」來叫出選單選字, Mac 則是用「空白鍵」來叫出選單。另一點微軟的系統是用經常會按錯的 shift 在中文輸入法切換中、英文輸入,在 Mac 裡是用 Caps Lock 來切換。這項是要靠時間來習慣的。

軟體當機時,可以在 Dock 的當機應用程式圖案上按著 option 再按右鍵,這樣就有「強制結束」可以關閉程式。另一個方法是按 command + option + esc 叫出「強制結束應用程式」視窗來強制結束當機程式。

想要隱藏其他應用程式視窗只留下你要用的那項,就按著 command + option 再按 Dock 上的應用程式圖示。這樣就只會留下你所按的應用程式的視窗們。

在 Mac 系統的程式中,許多選單項目都可以靠按著 command 再以滑鼠游標將項目拖出它原本在的位置達到刪除的效果。

要把隱藏檔顯示出來,按照我查到的方法是一定要用終端機打指令:defaults write com.apple.finder AppleShowAllFiles TRUE
killall Finder
killall Finder 這句是要重開 Finder。如果要隱藏的話,就把 TRUE 改成 FALSE。

要關閉並刪除在本機硬碟備份的 Time Machine 資料,開啓終端機打指令:sudo tmutil disablelocal要打開這項功能的話就是把 disablelocal 改成 enablelocal。我剛升級到 Mountain Lion 的時候就發現硬碟被本機備份佔掉一部分空間,最誇張的是克林姆的硬碟被佔掉 50GB,害我取消掉傳送資料想要傳第二次資料的時候失敗。



系統快速鍵

這部分因為我沒有 MacBook Air,所以我也不清楚沒有光碟片退出鍵(eject)該怎麼替換某些按鍵。 Mac 中應用程式的視窗就跟瀏覽器的分頁感覺上差不多。大部分的視窗、分頁都可以關閉(隱藏),而不會關閉應用程式。

視窗縮到 Dock: command + m
關閉分頁/視窗: command + w
關閉程式: command + q
全螢幕: command + f
關閉螢幕: control + shift + eject
清空垃圾桶: command + option + shift + delete (在 Finder 時)
查看所選擇的檔案加總大小: command + option + i
不儲存文件: command + delete 等於按「不儲存」那個選項。
取消文件儲存: command + . 等於按「取消」。
在背景分頁開啓所選連結:點連結的時候按著 command

擷圖快捷鍵
command + shift + 3 = 全螢幕
command + shift + 4 = 自訂範圍
command + shift + 4 延伸技:

1. 按下快捷鍵拖曳欲擷圖範圍出來後不要放開壓著的滑鼠或觸控板,接著
Space不放,移動整個選取區。
option不放,對著中心點變形。
shift不放,水平或垂直變形。


2. 按下快捷鍵在游標變成瞄準框後再按 space = 擷取視窗


應用程式

關於比較多種類的應用程式介紹,可以看《Nov. 28th, 2011: 使用 Mac OS X Lion(10.7.2) 五天心得》。像瀏覽器的那種我就不附了,在 Windows 下用啥就用啥。

應用程式安裝方法,通常都是將下載的 dmg 點兩下掛載(mount)後,將裡面的 .app 檔複製到應用程式資料夾下。也可以不複製到應用程式資料夾下,直接在映像檔裡點兩下就開始執行該應用程式。

系統調整:
觸控板 BetterTouchTool (官網)
風扇控制 smcFanControl (MacUpdate)

播放程式:
MPlayerX (Mac App Store)
VLC (官網)

BBS 軟體:
Welly (Google Code)

看漫畫:
cooViewer (官網)

解壓縮:
The Unarchiver (Mac App Store)

繪圖軟體:
Paintbrush (官網)

批次改檔名:
R-NameUB (MacUpdate)

軟體移除:
AppCleaner (官網)

遠端桌面(Windows):
Remote Desktop Connection Client (官網)

普通人用的大概應該就這些吧。像是 Flash 那種是安裝瀏覽器之後遇到需要的網頁,網頁會自動提醒的我就不提了。

移除軟體有幾種方法。直接將應用程式(xxx.app)丟到垃圾桶是一種方式,只不過這樣有些設定會被留著。所以可以用 AppCleaner 來刪乾淨一些。使用方法就是用 AppCleaner 搜尋該應用程式名字,或是直接將 .app 檔拖曳到 AppCleaner 的視窗中,他就會自動開始尋找。但是應用程式不在應用程式資料夾下的應用程式是無法從 AppCleaner 裡直接用搜尋找到。

對於從 Mac App Store 下載的軟體,可以在 Launchpad 中像 iOS 那樣的長按圖示等它抖動後按左上角的 x 刪除。也可以開啟 Launchpad 後按著 option,這樣那些程式就會直接全部開始一起抖,放開 option 就不抖了。

對於要用 AppCleaner 時需要用搜尋或拖曳原始檔到 AppCleaner 裡。對於後面這個方法有個妙招。就是先開啓該應用程式,等它出現到 Dock 上時,按著 command 再去點該應用程式,這樣就會自動開啓 Finder 視窗顯示應用程式的位置。這樣就可以直接拖給 AppCleaner 去刪除應用程式及其設定檔。

這些應該就是簡單版的注意事項了。如果還有啥要補充的就等我想到再說了。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給笨蛋看的二十一世紀應該知道的常識之「網路篇」

* 如果覺得標題冒犯到你的,請直接離開。

我只是自己寫爽的,有沒有人看我倒是無所謂。也因為這是我自己打爽的,所以(仍是)會有一堆廢話。



索引
概要連線方式設定網路Wi-Fi & WPA 2 以及 HTTPS



概要

  網路的來源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由行動電話業者提供的行動網路;第二種則是由電信業者提供的寬頻網路。

  行動網路泛指的就是由手機電信商提供的網路,不管是直接給手機用,還是接到電腦上給電腦用。由手機上網是很貴又很慢(跟寬頻、光纖比很慢)。至少對於現在來說,想拿行動網路取代寬頻網路是癡人說夢。除非你是個不用下載軟體(µTorrent, eMule 等等)、不會看 Youtube 、不需要連線玩遊戲的人,倒是可以考慮辦吃到飽換掉家裡的網路。上面這幾種事情都不做的話,那大概就剩下上網看看 Facebook 朋友的狀況更新、看看照片,或是看個 Yahoo 新聞之類的,這些的連線流量都不需要很大。如果是有需要看 Facebook 上分享的影片,那還是用電信公司提供的寬頻網路吧,除非你很有耐心。
  以我自己用過的來說,寬頻網路的每個月電路費及月租費是固定金額,而行動電話在沒有半吃到飽方案的情況下則是看用多少算多少。以中華電信月租費 183 做舉例,每封包是 128 Bytes 為 0.005 元,這樣就是 183 元可以用到 4.467MB。但這只是單純計算下載量,上載沒算到,而且不足一封包也算一封包。這樣算起來,用行動網路下載一個 iOS 的 App 大概就用光了,而且很容易就爆量需要付高額帳單。有人說去申請 mPro 那種方案的好處是可以有收費上限,不過 mPro 的 mPro 真的很不需要啊!提供那個信箱也沒用,退租就收回去了。唉~

  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當時高三剛辦手機,是用 2G 的網路。那時什麼都不知道, Sony Ericsson K500i 有個網路可以上就覺得好有趣,雖然我沒有看多少(因為那是中華電信提供的網頁,裡頭沒什麼內容),但是這樣就導致我的預繳一千可用一千二被花光了。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用手機上網很貴 囧rz。

  第二次是我在大學被斷網時,帶著筆電閒晃到中正路上的麥當勞上網。當時真的應該用麥當勞的網路,但我想想用自己的手機接電腦連上網就好了,反正我自己也沒有要用很多。而且我當時裝了 Nokia 出的 Ovi 軟體,裡頭有驅動程式可以讓手機接 USB 線讓電腦上網。很新奇的想要測試一下。說實在話,用行動網路並沒有想象中的慢。如果只是看網頁,都是文字圖片之類的,跟使用寬頻網路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有在看 Youtube 那種影音網站才會有差別。就是因為速度不慢,所以我就用筆電連上行動網路,做了一些擷圖,蠢的就是當時直接用行動網路將圖片傳到 Flickr 上。沒用很久,前前後後加起來不到十分鐘。按照我後來的計算應該總流量是 33 MB。

  下個月收到帳單,新臺幣 1747 元。就是為了這一篇文章《用 Nokia N 系列手機讓電腦上網》。

2010-03-01 ~ 2010-03-31 未出帳通信費
2010-03-01 ~ 2010-03-31 未出帳通信費

就是它!就是傳了 33 MB 的圖到 Flickr。
就是它!就是傳了 33 MB 的圖到 Flickr。

  我因為有申請附寄通話明細,所以有詳細資料可以看。中華電信的這項服務是免費的,可以去申請來看。反正就是這樣,一千三百六十三元的行動網路費,如果沒有它這筆,我那個月的電話費應該只有 384 元,雖然還是比我正常的 92 元還要多啦。

  僅以自身慘痛經歷來提醒看文章的人。


  但是不要因為我這樣子說就覺得用手機上網很恐怖,我現在其實還是有在用。我是知道用什麼東西大概會是多少錢。像我之前的 Nokia N79 這台手機用 Gravity 發 tweet 到 twitter,一則大概一元多,約與簡訊同價位。傳有圖片的 tweet 大概六到十元。如果是用 Google 出給 Symbian 系統的行動版 Google Maps,這樣大概查一次已經儲存的搜尋紀錄大概是 20 元。所以真的有需要的時候,開個 Google Maps 來查路其實是很方便的,而且並不會太貴。

(克制住,不要抱怨 iPhone......)



連線方式

  現在電子產品中,可以上網的通常是以下這幾類:桌上型電腦(桌機),筆記型電腦(筆電),行動電話(手機),平板電腦(Tablet)。
最後一項 Tablet 過去是指有觸控(筆)功能的筆記型電腦,只是在現在 iPad 等東西的存在(見 Internet TabletTablet computer),通常都是指 iPad 它們了。
  現在除了桌上型電腦,其他的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平板電腦通常內部硬體都會有無線網路的天線可以讓裝置可以使用無線網路。而行動電話還有本身的行動通訊(如 3G 網路,可以同時傳送聲音『通話』及數據資訊『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可以用,所以行動電話就有兩個方法可以連上網路。

  只要知道自己用的是哪一條路線連至網際網路,你就知道這樣上網到底要不要錢了。不要再說手機上網好貴!!

下面寫的 AP 是指無線網路基地台(wiki)。

網路 - 數據機 <-網路線-> AP <-電磁波-> 行動裝置、筆記型電腦
網路 - 數據機 <-網路線-> 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


而由於中華電信現在光世代的數據機其實本身具有無線基地台的功能。所以網路圖就變成像下方那樣。

網路 - 數據機(兼無線網路基地台) <-電磁波-> 手機、電腦

  也就是說家中有台無線網路基地台的話,就可以讓內建無線網卡的手機或是筆電,經由無線的方式上網。就算家中是使用 ADSL 不是使用中華電信的光世代,所以沒有那台光世代數據機兼無線網路基地台。去 NOVA 之類的地方買一臺無線基地台,設定好之後就一樣可以無線上網了。

  以上說的都是寬頻網路,經由網路線接電腦,或是經由 AP 無線地與行動裝置們連結。所以除了每個月固定的寬頻網路費,你並不需要額外付錢。

而手機的網路長得跟寬頻網路有點不一樣。

網路 - 行動電話基地台 - 手機

很清爽吧 = =a。這種就是除了有辦吃到飽方案之外,不然就是要用多少付多少。

  所以在家中只要是用手機經由無線網路基地台連到網際網路上,這是不需要額外付費的。但是還有一種「經由手機讓電腦上網」的方式,這種就是看手機有沒有吃到飽,沒有就要用多少算多少了。

網路 - 行動電話基地台 - 手機 <-傳輸線或無線-> 電腦



設定網路

  好啦!既然前題講完了,再來講點有關設定的。

  行動網路通常在手機開機後插上 SIM 卡,會自動設定好網路設定等資訊。 Nokia 的可以經由調整網路設定,變相將網路關閉。而 iPhone 則有一個開關選項可以直接關閉,不過也可以調整設定變相關閉網路。

  而另外一種的寬頻網路就麻煩多了。因為網路所存在的環境有很多種,如一般家庭,公司行號, VPN 等等。不像手機都是由電信商提供。但這篇文章我自己是打給普通人看的,所以提到的設定主要以我家會遇到的狀況為主。

  網路就是世界各地的企業公司所構成的人工網路。然後經過海底電線之類的接到台灣,再由各業者接到各個家庭。像我們家現在用的 VDSL (光纖網路)是屬於 FTTC (光纖到街角 wiki)。因為我看到中華電信來施工的人的派工單上寫著轉接箱在「中正路 324 號旁 MC6070 光化箱」,那地方算在同一個街區中。

  接到家庭後會經由一臺數據機處理訊號後,再經由網路線或是無線基地台與裝置通訊。

  大部份家中的桌上型電腦通常是由網路線上網,除了少部分的人有去買無線網路卡給桌機裝才可以使用無線網路。而筆記型電腦通常內建無線網路卡以及網路線的插孔(RJ-45),所以兩種都可以直接使用。但現在已經有少部分的輕薄電腦(如: MacBook Air),已經將那個 RJ-45 網路孔從硬體上取消掉。這樣想要用網路線上網必須去買一個 Apple USB Ethernet 轉接器才能夠使用(當然不一定要買蘋果電腦出的這貴酸酸)。
  按照我自己的使用經驗,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是 Windows 電腦在同時有無線及有線這兩種網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會優先選擇有線網路。可能是因為它比較穩。

  而手機的網路選擇部分,通常手機的設定各家廠商都是設定以無線網路為優先,其次才是行動網路。


  寬頻網路我用到現在都是用 PPPoE 的方式與 Hinet 機房撥號連線。以中華電信為例,你會拿到一張記載有「HN號碼」以及「HN密碼」的小卡。我們就是要用那張小卡上面寫的資訊在電腦建立一個 PPPoE 連線。

  以 Windows 7 舉例,在「控制台\網路和網際網路\網路和共用中心」下選擇「設定新的連線或網路」。選擇「連線到網際網路」、「寬頻(PPPoE)」。在「使用者名稱」以及「密碼」輸入網路供應商提供的資料。中華電信通常需要在 HN 號碼後面加上「@hinet.net」,這點在那小卡上有寫。設定完成後測試完連線就可以儲存連線。之後可以去將這個網路設定成開機時自動撥號,省去未來的麻煩。

  Mac OS X 則是在「系統偏好設定」的「網路」裡,選擇左邊欄下方的 + 號新增連線。在「介面」選擇「PPPoE」之後,介面與服務名稱中間會多一個「乙太網路」,讓你設定要經由網路線或是無線網路。新增好了就可以在左邊欄位點剛剛新增的那個 PPPoE,在右邊的「帳號名稱」及「密碼」填入跟 Windows 一樣的資訊,設定完成後按下方的「連線」即可。在關閉系統偏好設定前要記得按套用。

  上面這兩種系統的設定都是從作業系統中設定撥號,剩下一種比較常用的就是在無線網路基地台(AP)上的資料設定。這就算是硬撥了吧。通常都是由網路線連結到 AP 後,在瀏覽器輸入 192.168.1.1 進入基地台設定畫面。這種仍然是設定 PPPoE,只不過詳細的設定因為各款 AP 的系統畫面不一,所以就直接看說明書吧。接下來要講的是無線網路的安全性。


Wi-Fi & WPA 2 以及 HTTPS

  上面提到的兩種 PPPoE 設定都是給經由實體的網路線連接數據機或是分享器(路由器),並不像無線網路基地台是用廣播的。無線網路的弱點就是可以很輕鬆地被截取訊號,如果未加密的話更是你在傳的什麼資料都被讓有心人得知。

  所以在一開始無線網路設計的時候,就有考慮這個問題而提出了 WEP 加密。但沒多久就讓人發現這個方法有個很大的弱點,為了求跟以推出的裝置相容性,所以弄出了一個過渡方案叫做 WPA。過了一陣子,總算發展成熟,弄出了一個 WPA2。但古老的機器就無法跟 WPA2 溝通了。

  但我們不需要擔心那個,現在的裝置中大多支援 WPA2 這種加密方法。所以為了安全性就選擇 WPA2 吧。

  在 WPA 的設計中是有需要一臺伺服器讓裝置與 AP 連線認證,這就叫做企業版(WPA2 Enterprise)。但在家庭中沒有那種鬼伺服器,所以有另外一種個人版的認證方法(WPA2 Personal)是用一組預先設定的密碼來作認證(預共用密鑰模式, pre-shared key, PSK)。我們都是要選擇用個人版的來做為加密模式。

  而加密方法中,有 TKIP 以及 AES 這兩種。我個人覺得兩種方法都差不多,只不過維基百科中沒有 TKIP 這項條目,而 AES 這個條目的說明我看不太懂,只覺得好像惡心的拉普拉斯轉換,所以應該用 AES 會比較好 orz。

  無論是何種密碼,總是越長越難破。像 The Big Bang Theory 這部影集裡, Leonard 與 Sheldon 在 S04E14 設定的密碼是 penny is a free loader (無空格),後來在 S05E11 改成 penny already eats our food she can pay for wifi (無空格)。像後面這個長到我不會想要在行動裝置上輸入,實在是太累了。

  想要更加瞭解的可以看《手段全無效 如何保障無線安全 [2009/9/14] 》這一篇文章。裡頭提到關於密碼的設定,上面 The Big Bang Theory 裡的密碼符合下面所講的理念,是一個句子。
  唯一的防禦是一個很長的、合理的隨機密碼。WPA和WPA2的密碼最多可以支援63個字元長。所以更好的理解是,把密碼看成是“一個句子”,而不是“一個單詞”。


  在上面所說的大部份裝置中都支援 WPA2 這種認證方法及 TKIP 或 AES 這兩種加密方法。但是我目前遇到的唯一例外就是 PSP,他只支援 802.11b 的 WEP。現在已經是電子書閱讀器的 PlayStation Portable,如果能連上網的唯一功用就是更新時間,所以我就乾脆不讓它連網路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一件事。雖然說無線網路還是加密的好,但是因為加密的緣故,會導致傳輸速度受到影響。加密密碼越長的傳輸速度就越慢。但是我看了有人的 802.11n 實機測試報告,雖然差了不少,但是如果你所在的網路環境並沒有到 100M 的速度,那就不需要去煩惱那個了。前提是你要用 802.11n 的無線基地台啦。



  上面說的都是連線的認證以及加密方式,這邊就是要提資料傳輸的速度。

  接著提提 Wi-Fi 聯盟以及 IEEE 802.11 系列。

  IEEE 802.11 a/b/g/n 這幾種是平常比較常看到的規格,最後面的 g 以及 n 是我們現在最常聽到的。只不過大多數仍是用 g 的規格,而 n 雖然聽到裝置支援,但真實傳輸速度都離理論傳輸速度最大值還差好大一截。至少我自己的實測是那樣。後來發現是我自己用的 802.11n 都是用 2.4GHz,而不是 5GHz,所以才會差理論值那麼多。

  如果同時有個裝置最高只支援到 g ,而另一個裝置支援到 n ,同時連到同一個 AP ,會導致 AP 為了相容性而使用 IEEE 802.11 g。


※ 在這邊順便補充剛好看到的 WAPI ,中國大陸想要推廣的無線網路規格。雖然在 2009 年四月中國大陸工信部宣佈採用兼容 Wifi 的方式推行 WAPI,所有要在中國大陸銷售的手機必須要能夠使用 WAPI。我覺得可能是因為覺得打不贏 IEEE,所以乾脆用這種方式滲透。這就是為什麼 iPhone 3GS 在中國大陸上市的時候被閹割掉 WLAN (無線網路)的功能。後來 2010 年 iPhone 4 上市的時候才有無線網路。
在 Wiki 引用的《WiFi圈地之戰》這篇文章中提到,其實中國大陸並不是沒有這項技術可以生產有無線網路模組的手機,是因為中國大陸政府不允許。
  電信運營商這樣的衝動,在2009年之前是看不到的。當時,任何一款帶有WiFi 功能的手機進入中國市場,都必須去掉此功能。任何一部加載了這一模塊的國產手機,都沒法通過工信部的檢測。

  禁止令的背後是標準之爭。工信部一方面擔心,開放WiFi會衝擊傳統電信網運營商的業務,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國家自有標準WAPI的保護。

  但到了2009年,大批水貨手機進入中國,早已讓消費者提前體驗了WiFi快捷上網的好處。同時,電信運營商也看到了WiFi 對數據業務的貢獻。禁止令不攻自破。當年6月,國內第一款帶有WiFi模塊的行貨手機摩托羅拉A3100通過工信部的入網檢測上市。

  2010年8月,首款帶有WiFi模塊的蘋果iPhone 4「行貨」在國內市場面世。這被看成一個標誌性事件——現在,你已很難在「行貨」市場上找到一款沒有WiFi模塊的智能手機終端。


  可能有人會看糊塗了。 IEEE 802.11 a/b/g/n 指的是無線網路的傳輸速度。 WEP 與 WPA/WPA2 是在說無線連接的認證方法。而 TKIP 及 AES 是在說無線傳輸的加密方法。

  當然,還有一種是未加密的通訊。這就不需要用到 WEP 或 WPA2 等認證以及 TKIP 與 AES 的加密方法。這種方式就是完全沒有保護的通訊,只要有點技術的人就可以擷取你所傳輸的資料進而獲得你的資訊。

  現在上網方式中,大多都是 http:// 開頭,這種就表示是用為加密的方式瀏覽該網站的。而還有一種是 https:// ,這種就是用加密的連線連至該網站。現在大部份需要登入的網站,或是需要信用卡資訊的網站基本都會支援這種加密瀏覽的方式,如: Google 、 Facebook 等等。有沒有使用加密連線可以從網址列看出來。

  若是那個需要登入,又是要填寫信用卡的網站不是用加密認證的連線,請不要再去了 = =+。

  提到上面這個網頁加密的方式,就是要提當你使用未加密的 Wi-Fi 連線時,雖然你與網頁的連線有經過 https 的加密,但是仍是很容易被擷取資料。只要資料被擷取後,破解就是時間上的問題了。所以使用機場,或是麥當勞之類的免費無線網路時,要儘量避免使用那些網路登入銀行帳號之類重要的資訊。就算是有加密的網路,但你不確定提供的來源,也是儘可能避免使用那些重要資訊。

  我曾經就看過有人去到妹妹的宿舍住幾天,用妹妹的電腦登入 Skype 後,沒多久就發現 Skype 被盜了。雖然似乎沒損失很多錢,但是那感覺還是很糟糕。而且她的 SkypeOut 幣種被改了,必須要用完才能夠將幣值換回來,不然就要損失手續費轉換幣值。上面這個例子就是警告說連個人電腦都有問題了,何況是公共的電腦,或是公共的網路。(上面那是真實事件......)

  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喜歡個人電腦,尤其是筆記型電腦。不讓其他人用,這樣你就不會因為其他人的錯而在那邊懊悔。這樣會懊悔的都是你自己搞出來的。




應該就這樣了吧。暫時沒想到還有什麼要講的。

文章在 2012 年三月九日開啓的,發佈時間于 2012 年七月二十三日。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Blogger NCR

萬惡 Google 讓 Blogger 也開始做惡了(?)

原本網址為 http://xxx.blogspot.com。現在會根據你所在地區,被強制轉成 http://xxx.blogspot.tw 或是 http://xxx.blogspot.nl 等等以國家頂層域名(tw, nl, fr, hk)結尾的網址。

看了就不爽啊!!!

雖然好像是根據所在地區而造成的差異,如在香港開就會變成 .hk 結尾,在台灣開就變成 .tw 結尾。但是這樣好醜,我喜歡 .com 結尾。

所以就要想辦法修改啦!

現在找到兩個修改模板的方法,算是暫時可以用。這可以讓連到你網誌的人,網頁的網址自動轉成 .com 結尾。

手動的方法就是連結的時候,直接在網址後方加入 ncr,如 http://xxx.blogspot.com/ncr。這太累人了,所以對於 Firefox 或 Chrome 的使用者,可以靠安裝 Greasemonkey 來達成。

userscript.org Blogger NCR

找到兩個方法,只是程式碼寫法不同,但是都是靠 ncr 的這個方法。

來源一
<!-- 自動轉址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if( document.URL.match(/\.blogspot\.(com\...\/|..\/)/) ){
var URL = document.URL;
URL = URL.replace(URL.match(/\.blogspot\.(com\...\/|..\/)/)[0],".blogspot.com\/ncr\/");
document.location = URL;
}
})()
</script>
<!-- -->


來源二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blog = document.location.hostname;
var slug = document.location.pathname;
var ctld = blog.substr(blog.lastIndexOf("."));
if (ctld != ".com") {
var ncr = "http://" + blog.substr(0, blog.indexOf("."));
ncr += ".blogspot.com/ncr" + slug;
window.location.replace(ncr);
}
</script>


如果 Google 把這個 ncr 給擋掉的話,這樣我們就沒轍了。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隱藏文章的按鈕

剛剛想到的。自己把 Javascript 亂加一加,拼出我想抄想很久但一直找不到程式碼的隱藏文章。

input 是在 Firefox 附加元件那篇用到的,我一開始是打連結,後來覺得按鈕會比較好看所以改成用按鈕。

接著是用「javascript 更改 css」下去 Google 找找到的這篇文章。我有把他的文章修改過,原文似乎是大陸人的文章。
分為改變直接樣式,改變 className 和改變 cssText 三種。

className
先在樣式表宣告 class 名稱。(就是 .hahaha {font-size:120%;} 這種)
要用的時候用 document.getElementById('obj').className="…"this.className="..." 呼叫。

cssText
用 cssText 的話,必須要加上 style。正確的寫法是 document.getElementById('obj').style.cssText="…"

直接改變樣式
document.getElementById('obj').style.backgroundColor="#003366" 要記得寫到具體樣式。

注意
1. Javascript 對大小寫很在意, className 不能寫成 classname。寫錯大小寫會失效。
2. 使用 className 的時候不要寫 style。 document.getElementById('obj').style.className="…" 這種寫法是錯誤的!

所以加一加,程式碼就出現啦!需要的就是一個按鈕,再來就是一個框框將要隱藏的內容包起來可以用 span 或 div。理論上應該是要用 div 啦,只是這樣會有個換行。下面藍色的都是可以自定名稱的,只是那兩對名稱要對好,不然就沒效了。

CODE<input type="button" value="按鈕名稱" id="ButtonNameBox" onclick=" javascript:document.getElementById('ButtonName').style.display='inline'; javascript:document.getElementById('ButtonNameBox').style.display='none';">

<div id="ButtonName" style="display:none;">要隱藏的內容</div>


因為我不希望因為換模板的時候漏了某段程式碼就整個 Blog 的內容大爆炸,所以才會直接寫在文章裡頭。不然是可以用個 script 來進行呼叫,這樣會看起來清爽許多。

雖然我沒用到我最早看到的這篇裡頭所講的東西,不過他給當時的我一個想法。文章來自 Blogger 官方說明,是個需要改模板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後來不用的原因,因為換模板的時候忘了,那就所有文章大爆炸。話說,這個方法就是用 className 的那個方法達到以 Javascript 修改 CSS 樣式。只不過我喜歡用直接修改樣式的方法。





其實我原本打算把這篇文章除了第一句其他都用這個按鈕包起來。不過後來想想還是算了 =3=。不過這篇文章沒有一個範例也說不過去,所以請按下面這個吧。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Mar. 4th~5th, 2012: Starbucks 星冰樂買一送一

我以為是任何款式都送,所以四號就跑去了。沒看到大排長龍就覺得怪怪的,所以在要買之前先問了一聲。真的是我錯了。

我原本要打電話要克林姆幫我查星巴克版的優惠訊息。後來我自己走到樓下想要用那邊的展示電腦 MacBook 系列查詢時,才想到勤美誠品有免費的無線網路可以用!!我就用我自己 iPhone 上的 Miu Term 查。我還是比較喜歡傳統的界面,不喜歡免費版的 Miu Ptt。

查完發現真的是只有星冰樂才有特價,所以我就拿著星巴克杯子開始逛街。

好奇很久的 Mac 通訊錄裡的「與 Google 同步」這個東西,我看展示機裡頭都有,可能真正要確定必須要等下次我真正 Clean Install 的時候才能夠知道了。因為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接過 iPod Touch/iPad,之前查到的資料是有跟 iDevice 同步過就會出現 Google 的這個選項。

而我去玩了另一邊展示的 HTC Android 手機,那邊的系統版本都是 2.3.5 ,還真低 =3=。 Ice Cream Sandwich (4.0) 在那邊招手啊! HTC 這種出了之後就不管的我真的不是很喜歡。 Nokia 也是這樣一堆版本,出了之後除非重大故障,不然都不會更新。

我真的很討厭看到別人有新功能,可是我的這台因為天生限制而不能更新。像之前 Symbian 60 換成 Symbian^3 的時候, Nokia 只有在新手機用這個新系統我就覺得很不爽,感覺上像是被遺棄的孤兒。至少目前的 iPhone 沒這個問題, iPhone 3GS 到現在最新的 iPhone 4S 都可以更新到最新版的系統韌體。希望蘋果電腦繼續維持這樣。古老的 iPhone 及 iPhone 3G 就算他們出現太早了,死在前面的前鋒。感覺上從 iPhone 3GS 出現之後, iPhone 的硬體才總算有比較完整的功能,能給使用者比較 Apple 式的體驗。雖然在 iPhone 4 的時候才出現前鏡頭。

而我也試了好奇很久的一個問題,就是 Android 的系統中有沒有內建其它國家的語言,答案是沒有。雖然我目前只試過 Samsung 以及 HTC 這兩款,但以我對台灣廠商的瞭解,就算 Google 本身有附,他們絕對會砍光光其他語言好省那一點點的空間。 HTC 的那幾台展示機都是 Android 2.3.5,而裡頭的系統語言只有三種,分別是英文、正體中文(上面寫「繁體中文」)以及簡體中文。

目前就只差我沒看過 Galaxy Nexus, Google 官方出的(Samsung 代工) Android 手機。不然我幾乎可以說所有的 Android 就跟 Windows 一樣,為了省那一點空間,系統語言就只有放入該地比較常用的幾種語言而已。
雖然正常使用下,我們當然是只有使用正體中文這種語言。平常也不會有需要切換到其他國家的語言的時候。

但是我曾經看有人這麼說過:他在國外求學,日本朋友跟他借 iPhone 去玩的時候,他將系統語言切換成日文再給他玩。這樣那個日本朋友根本不會有任何語言上的問題,因為用起來完全就是在日本買的 iPhone 所呈現的樣子。

或許你會說這一點也不重要,但對我來說能夠達成這樣的裝置我會比較喜歡。因為它幫你想好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小細節了。就是這些普通人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一堆小細節加起來,就讓這個系統比較好。

如果哪天你想要試試看德文的作業系統,系統設定選一下,你就變成德文的系統了。或者換個說法,當你到德國的賣場時,看到電腦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如果能夠按圖索驥地找到系統設定,這樣你就可將 Mac 的系統語言改成正體中文然後開始歡樂使用。

像這種一開始就有考慮到多國語言的系統,比較不會發生檔案或程式因為換了個語言的作業系統就有一大堆問題。在 Windows 中經常發生,發生到我不爽很久了。我最常遇到的就是中國大陸開發的軟體,在台灣版的 Windows 裡開啓,裡頭全都是亂碼。



在這邊順便附註一下怎麼改系統語言。

首先從 Mac 無論如何天打雷劈都不會移動位置(頂多隱藏而已)的選單列,選擇怎麼看都會在那邊的「系統偏好設定(System Preferences)」。反正無論何種語言,它都是在大概那個位置。就算你看不懂的話,才幾個,多試幾次總有一天會選中吧 XDDD?
System Preferences
接著就是“困難”的地方了,找在第一行的「旗子」。不需要管下面寫啥,反正是旗子圖示的那個就是我們要改語言設定的地方了。中文寫的是「語言與文字」,英文寫的就是上圖的那個「Language & Text」。

把你所需要的語言往上拖到第一個。
Drag which you want to the top

完成後就登出再登入,系統語言就變更完成了!


順便附註我自己發現的:拖完之後 Mac 就會自動儲存設定,不像 Windows 還有個「套用」或「確定」需要按。所以拖完就可以直接按左上角的 x 關閉「系統偏好設定」。
而且在這時不用登出,只要把有多國語言(如 iTunes 、 iPhoto 等等是一定支援多國語言的軟體)的程式關閉再重新開啓,這樣那個程式就會變成你現在系統所設的語言了。
只不過該程式在 Dock 地方的選單等,會因為 Finder 這些程式本身的關係,還是必須要等到登出再登入後才會變更。這就跟 Windows 的 explorer 差不多。


扯的遠了 XDDD。反正目前我看到的 Android 全都只支援所販售當地的幾種語言而已。

雖然因為 Android 本身的特性,可以自己上網找各式的韌體檔自己刷機,我當時就是這樣把中國大陸版刷成台灣亞太版的。不過還要這樣多一步驟會覺得很麻煩很討厭。

系統內有支援多國系統語言就代表系統內一定有那個語言的編碼,所以我這種多國音樂的標籤資訊都可以正常顯示。我之前用的 Nokia N79 就是因為有歐洲的編碼(我猜應該就是 Latin-1),所以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這幾種語言,雖然不支援系統語言更改成該語言,但是手機內部有那個編碼,所以仍可以正常顯示。
其實我猜可以正常顯示的原因是因為那幾個都是在同一個編碼裡頭。我猜 Nokia 裡頭所包含的可能就是 ISO-8859-1 (Latin-1)這個拉丁文的編碼集合,剛好上述幾個國家的字元都剛好在 Latin-1 裡有包含到,也就是為什麼可以正常顯示。

可是 ISO-8859-1 裡頭本身就不完整支援好幾種歐洲國家的語言,如 Dutch(IJ, ij)、 Finnish(Š, š, Ž, ž)、 French(Œ, œ, and the very rare Ÿ)、 Irish(Ḃ, ḃ, Ċ, ċ, Ḋ, ḋ, Ḟ, ḟ, Ġ, ġ, Ṁ, ṁ, Ṡ, ṡ, Ṫ, ṫ)、 Welsh(Ŵ, ŵ, Ŷ, ŷ)。因為 ISO-8859-1 本身就是不完整支援,連歐洲各國的都要用各個補充包來補救。如 Finnish 與 French 用 ISO-8859-15 (別名 Windows-1252), Irish 跟 Welsh 是用 ISO-8859-14。

我上面會特別附上我覺得很有意思的 Welsh 文,是因為我看了一部有人翻譯的無聊肥皂劇,外加我喜歡的影集 Brothers & Sisters 裡的 Kevin 這個角色是由 Welsh 人 Matthew Rhys 演的。

這就是為啥瀏覽器總是會有一個地方可以選一大堆編碼,因為現在世上的編碼亂糟糟。我以前用 IE 的時候還不清楚編碼這種問題,是後來在學校看到有人從瀏覽器選編碼,就把一整篇的亂碼轉為我們看得懂的字之後才知道有這種編碼的問題,也就是這時候才知道可以轉換編碼。像之前在大學的時候看人從連結按右鍵選「複製連結」,我那時才知道可以這樣用。大一、大二的我真的被 IE 及 Windows 荼毒的很嚴重。

其實 Unicode 的推出是在我剛出生不久的時候,第一版是在 1991 年推出的。可是因為死霸主「有點軟」他家在寫 Windows 程式的工程師通常都沒在考慮編碼的問題,所以他們的軟體大多不直接支援 Unicode。該死的「有點軟」!!

至少我前一陣子用 Outlook 要把 iPhone 上的通訊錄匯出就發生問題編碼的問題。在 Outlook 上看是正常的,但是輸出成 .CSV 的時候就發生亂碼的問題了。所以 Microsoft 系列始終是個不怎麼樣的東西(對編碼問題有深深怨念的我)。




根據維基百科的考古資料,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有兩個組織為了編碼的問題就這麼產生了,一個叫 Unicode 組織(商業機構),另一個叫 ISO-10646 工作小組(國際合作的國際標準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簡稱 ISO)。(內心想:為啥不是 IO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不久後他們發現了對方的存在,所以「攜手合作」且「不約而同地」各自推出 Unicode 以及 ISO-10646字集(維基百科該條目的編輯人就是這樣在反諷的)。
“雖然實際上兩者的字集編碼相同,但實質上兩者確實為兩個不同的標準。”
之後在 1991 年的十月份,「Unicode 組織」發佈了 The Unicode Standard(Unicode 1.0)。這標準包含了「國際標準化組織」所制定的 ISO/IEC 10646。
我看到這邊,按照我的理解是在這個萬國碼規格大戰中, Unicode 這個商業機構打贏了 ISO-10646 這個國際標準化組織。
接下來就是 1992 年初, ISO/IEC 10646 的初稿中有一個非必須的附錄,名為 UTF。它提出了將0-127的範圍保留給ASCII以相容舊系統的概念。這個概念中間被某些人加了一點東西,然後傳阿傳的,就傳到某兩人的耳朵中。在 1992 年 9 月 2 日,肯·湯普遜和羅勃·派克一起在美國新澤西州一架餐車的餐桌墊上描繪出此設計的要點,然後他們就將這個概念給實現了!接著他們(應該是他們吧?)在 1993 年 1 月 25-29 日的在聖地牙哥舉行的 USENIX 會議首次正式介紹 UTF-8。

我沒有提其他種的 Unicode 編碼,反正目前最為流行的就是這個 UTF-8。在他們推出之後就是一直修改版本,增加啥的,淘汰啥的。

“在西元2005年,Unicode的第十萬個字元被輸入成為標準之一,其為馬來亞拉姆語(Malayalam,印度西南部沿海居民的語言)的Praslesham(പ്രശ്ലേഷം)。” Wiki 查到的。我看到的內心第一種想法:「這啥鬼啊!(翻桌 (/‵Д′)/~ ╧╧)」。



維基百科找了那麼久,我已經忘記我要打啥了 XDDD。

反正沒有該編碼,就無法顯示那個字。而沒有那個編碼,可是機器以為你有的那個編碼,這樣解出來的就是亂碼。舉例來說,繁體中文有一張對應表叫做 Big5,而簡體中文也有一張對應表叫做 GB。系統在顯示文字的時候就是看讀取到的資料說那個地方是什麼代號,再去對應表中把字拿出來顯示在螢幕上。而 Big5 跟 GB 的對應表長得很像,所以一開始沒有宣告是用哪個對應表的話,系統所顯示出來的資料就會是錯的。

所以簡體中文的 GB 編碼硬是被台灣的正體中文編碼 Big5 解,我們看到的就會是亂碼。而像以色列文、泰文或是俄羅斯文就無法正確顯示,只能變成框框。有些框框裡頭會有四個字的編碼號。

真正的編碼情況通常不會那麼和平的。以維基百科的舉例來說,希伯來語字母 aleph(א)的Unicode代碼是 U+05D0 ,改成用十六進制的 UTF-8 寫起來就是 0xD7 0x90。而因為一個是「U+05D0」,另一個是「0xD7 0x90」,因為本身就差別很大,所以通常來說不會顯示錯誤。如果差這麼多的這種顯示錯誤的話,那麼那個資料看起來就會像是被轟炸過的城市一樣亂。

哈哈哈!我已經被編碼搞瘋了。


Android 這種也不是代表在系統設定沒有多國系統語言就一定會出包。說不定他內建支援 UTF-8 編碼,這樣就不會有問題了。

我的 mp3 都是用比較舊的 UTF-16。因為當時開始要改 mp3 標籤的時候有研究過。 Mp3tag 這個軟體支援 ID3v2.3 (ISO-8859-1 與 UTF-16)及 ID3v2.4 (UTF-8)。雖然是用 ID3v2.4 UTF-8 最好,但是 Windows 本身系統不支援,所以我只能選 UTF-16 的 ID3v2.3。不選 ID3v2.3 ISO-8859-1 的原因很明顯,因為它只有歐洲國家的編碼,選擇 UTF-16 會比較好一點。

在 Windows 中選擇 ID3v2.3 不選 ID3v2.4 的好處就是 Microsoft Windows 的檔案總管(explorer.exe)可以直接辨識出格式為 ID3v2.3 的 mp3 標籤資訊,所以就可以直接在資料夾裡選擇歌名或曲目等資訊排列檔案。

我一直想測的歌曲標籤這個問題我星期天(Mar. 4th, 2012)去的時候沒辦法直接測 XD,因為要接電腦傳歌進去。不過我在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想到先把歌放到網路上,去到那邊用手機下載下來聽好了。因為那邊有免費的無線網路。所以我星期一(Mar. 5th, 2012)的時候又去一次,現在測試完了。

其實最簡單的一招是直接開網頁啦~這樣應該是最快 orz。不過看 mp3 的爽度較高!(哪裡高了?!)


星期一的時候,我是摸到 HTC EVO 3D 那台,我只有用這台測試。我當時還不知道這台就是 HTC 可以拍 3D 照片的那台耶!在中港路公益路交叉口現在有個很大的廣告在那邊。後來等下載等到無聊的時候翻過去看發現有兩個鏡頭,這才發現是可以拍 3D 照片的手機。

說實在,我星期天本來打算當晚就去的,可是在編輯那個 Hinet 給的 Myweb 空間的網頁編到快起肖。問題一堆,最後還是沒有解決掉那些問題。尤其是那個觸控式行動裝置對於 position: fixed; 這個的處理問題,害我弄出來的排版超醜。而且之後還聽到克林姆說排版超奇怪,隨口問問,竟然真的是那個垃圾微軟出的 Internet Explorer 搞的鬼。因為 IE 不支援 CSS 3,就連我把 Windows 7 內建的 IE 8 升到 IE 9 ,排版仍是有問題。真的被荼毒好多年啊!微軟出的大多都是垃圾。唉。(這段就是要罵微軟)
雖然背景那邊我是用瀏覽器的漸層,不過 HTC EVO 3D 上 Android Market 的 Opera Mobile 就可以正常顯示, IE 你顯示不了就是你有問題。

無聊人士可以玩玩看你的瀏覽器支援 HTML 5 的程度。下面是按成績排順序。

http://html5test.com/

Mac OS X 10.7.3:
374 and 13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Chrome 17.0.963.65)
332 and 9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Firefox 10.0.2)
329 and 9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Opera 11.61)
302 and 11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Safari 5.1.3)

Windows 7:
374 and 13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Chrome 17.0.963.56)
329 and 9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Opera 11.61)
317 and 9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Firefox 10.0.2)
141 and 5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Internet Explorer)

iOS 5.0.1(iPhone/iPad):
305 and 9 bonus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475 points (Safari on iOS 5.0.1)

這是我根據自己的電腦實測的結果。上面萊姆色的那兩個是在兩種作業系統中有差別的項目。雖然可以在該網站的 other browers 那頁有寫其他瀏覽器的分數。不過像是 Firefox 在不同系統分數不同的這點他就沒提到了。

IE 9 真的很爆笑,只有 141 而已。更好笑的是 IE 8,根據該網站只有 41 分而已。不過 Safari 也蠻好笑的,行動裝置上的成績比電腦高。雖然加上 bonus 就一樣了。

所以還在用 IE 的人,除非你有網路銀行讀卡機之類的需求。不然你可以拋棄 IE 了,早點拋棄 IE 換成一些比較符合世代的瀏覽器對你會比較好。

像是最近的火熱之星 Chrome ,它有可以安裝套件擴充瀏覽器的功能。先在 Chrome 的「個人化設定」或是在第一次開啓 Chrome 的時候用 Google 帳戶「登入 Chrome」,這樣 Chrome 就會幫你同步瀏覽器的書籤(我的最愛)、歷史紀錄、主題、擴充功能等等資訊。只要有一個 Google 帳戶,你就可以在任何已安裝 Chrome 的電腦,設定登入你的 Google 帳戶,你就可以深刻體會到雲端的美妙。我覺得他就差無法同步擴充功能的設定,不然就幾乎是我心中完美的同步功能。

Chrome 同步處理偏好設定
Chrome 同步處理偏好設定

我現在換電腦、重灌完的時候,只需要在 Chrome 登入 Google 的帳戶,所有的擴充功能、書籤等資料都直接出現在新電腦裡。只是每次都需要稍微調一下擴充功能的設定這點有點糟糕。不然真的就是現在最好的瀏覽器了。雖然只差那麼一點,他仍是最好的瀏覽器啦 XDD。

不過我現在主要仍是用 Firefox。(吐舌頭 XP)


其實我當時編完網站的時候還沒有想到「下載」的這個問題。是後來在手機上測試的時候才發現下載會發生問題。在電腦上點那些歌曲連結時都會跳出視窗問我要下載還是要開啓,就算沒跳出來,我也還有一招「在連結上按右鍵選另存目標」。可是 iPhone 的 Safari 非常自動的直接用 Quicktime 開啓連結檔案,而且長按連結也沒有出現另存目標的這個選項。我這時才發現比那個排版問題更大的問題出現了。

上網找到一個 PHP 的解法跟一個 ASP 的解法,兩種都沒用。似乎真正要有用必須要從檔案伺服器那邊設置,也就是我沒辦法搞定這個問題。最後我就放棄了。因為從下午六點搞到晚上十二點還沒搞完,我就去洗澡抱熊貓了。反正當時心想不行的話,到那邊再去想辦法了。

結果我五號的時候在勤美誠品地下一樓用 HTC EVO 3D 內建的「網路瀏覽」還真的是直接從瀏覽器中開啓 mp3 檔案。我就把希望寄托在我心中播放軟體跨平台最佳代表作 VLC 的好兄弟—「跨平台的最佳網路瀏覽器 Opera」。幸好這位 Opera Mobile 並不負我所望,它可以正常的執行我的最後一根希望稻草—「FTP」。我就是直接用 Opera 以 FTP 協定連上 Hinet 的 Myweb 伺服器來下載我要拿來測試的 mp3。

其實我上面也有提到,網頁可以正常顯示的話,就代表裝置裡有 UTF-8 的編碼(我網頁是用 UTF-8 這編碼寫的)。所以並不需要測 mp3 的編碼。不過我還是測了,都弄這麼久了,不測測我會不甘心。測了之後才發現問題 XDD。

其實有 UTF-8 並不代表有 UTF-16。不過好像因為編碼都已經有了的關係,所以只要弄個對照表把 UTF-8 轉換到 UTF-16 就可以用了。好像的 ASCII 跟 Unicode 就是這樣轉換的。這邊我不清楚 XDD。

Opera Mobile: UTF-8 Pass!
Opera Mobile: UTF-8 Pass!
其實 Opera Mobile 不僅通過 UTF-8 測試,還通過 CSS 3 測試。至少我所用到的 CSS 部分它都有忠實呈現成有問題的觸控行動裝置樣式。不像 IE 9 的漸層背景弄不出來。在這邊 דניאל בן חיים 的 מתפרפר 這首歌歌名顯示是正常的。

把好不容易下載下來的 mp3 檔用 HTC EVO 3D 內建的音樂播放器播放之後發現歌曲與專輯名有問題。「מתפרפר」變成「碅偽偽」(我用 Mac 的手寫寫出第一個字來的 XDD)。不過為什麼歌手資訊顯示是正確的,但專輯名及歌名都是亂碼的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因為歌手顯示沒問題,所以通常來說解決方法就是用 mp3tag 移除標籤,再回復一次就好了。應該啦~按我的經驗這樣應該會好(小聲)。

Hebrew: half pass!
Hebrew: half pass!
דניאל בן חיים - מתפרפר.mp3

我現在才發現這首歌就是這張專輯的名稱 XDD。

Russia: Pass!
Russia: Pass!
Алексей Чумаков - Когда забудешь ты меня (ft. Арина Риц).mp3

這樣應該大多數的編碼都有支援到,像是泰文之類的應該也有支援。不過上面引用提到 2005 年加入的 Unicode 第十萬字那個我就不在意有沒有支援到了。因為正常人在使用也不會用到那個字。這種東西讓考古學家再去擔心吧。

在這邊提一下我改 mp3 的經驗,上面那樣對一半的我真的還沒什麼遇過,通常都是全錯,或是全對。這種對一半的我真的沒啥經驗。不過過去的問題 mp3,通常只有我把標籤整個移除掉再回復,這樣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編碼問題。重點就是移除再還原。因為那些 mp3 檔的標籤資訊可能是用 ID3v1 或根本是來亂的 APE 所儲存的,把他們全部移除掉再重新寫入 ID3v2.3 格式的資訊這個方法我使用到現在沒啥遇到問題。 Mp3tag 這個程式還有一個寫入 ID3v1 + ID3v2.X 的格式,被他讀取出來會顯示成「ID3v2.3 (ID3v1 ID3v2.3)」這個長相,我是特別把 ID3v1 的選項給取消掉,單純只寫入 ID3v2.3 UTF-16。對一半的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啊......



順便看一下另一個我覺得蠻有趣的現象。我是用 Opera Mobile 連上 FTP 下載檔案。上面這些要測試的 mp3 我因為知道會有編碼的問題,所以當時上傳到 FTP 之前就已經將檔名改掉,變成 1.mp3 、 2.mp3 等等。而更早傳上去的 Ringtone 因為當時沒改檔名,所以是按照曲目及歌名來命名的。這情況跟我原本預想的不太一樣, Opera 瀏覽器中竟然會顯示成亂碼。我原本以為會跟從電腦上的 Firefox 或 Chrome 看到的一樣,就是正常顯示的樣子。因為我當時在測的時候,只有 Windows 的檔案總管會顯示成亂碼。其他各式各樣的瀏覽器都能夠正常顯示。

是亂碼
Android 上的 Opera Mobile 讀取由 Filezilla 上傳到 Hinet Myweb FTP 的檔名顯示成亂碼

不過有趣的是當我下載的時候,顯示的卻是正常的
下載的時候顯示的是正常的

最後來一張 HTC EVO 3D 照相時的照片。

「HTC EVO 3D」是 3D 啊!!!
「HTC EVO 3D」是 3D 啊!!!
看一陣子就頭暈了。而且不認真看的話看不出 3D 效果。只有看到兩個糊糊的東西。圖上有兩條線那邊不是我照相的問題,是因為 3D 才會呈現成那樣。





既然上面都在說手機跟編碼,那就順便來比較一下 Google 本身設計的 Galaxy Nexus 以及強檔 Apple 的 iPhone 4S 吧。

但在這之前要先說說 Google 找人代工的 Nexus 系列的命名。

第一隻 HTC 代工的 Nexus One , 2010 年一月發佈,最高韌體到 Android 2.3 Gingerbread。
第二隻 Nexus S 改找 Samsung 代工, 2010 年十二月發佈,最高韌體目前到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
第三隻就是這隻 Galaxy Nexus, 2011 年十一月發佈,最高韌體目前到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

Versusio.com 這個網站還蠻有趣的,它讓你用一張普通的信用卡在螢幕上比大小。比到卡片跟螢幕上的卡片相近的時候按確定,這樣在網站上所顯示的大小就接近你真正拿在手上的實機大小了。

Comparing Samsung Galaxy Nexus 32GB vs. Apple iPhone 4S 64GB - VERSUS IO
(這個網站有多國語言版,想看正體中文的可以在網頁右上角選擇 HK)

我的實機跟電腦裡的圖片比大小
手機跟在電腦裡的手機比大小
這是把筆電螢幕平放在桌上拍的,真是不容易照啊。 P.S. 我有裁圖,不然理論上邊邊不會這麼暗。

結論就是 Galaxy Nexus 螢幕比較大。(廢話! ^ ^)



先來說另外一篇《Review: 10 Reasons the Galaxy Nexus is Better Than the iPhone 4S》認為的優缺點,等等再提 Versus IO 所認為的十八點。

第一點(4G LTE)跟第五點(NFC for Sharing and Paying)
4G LTE 這點我倒覺得還不能算是個優點,因為電信商還沒建置完成。不過以這種想法的話,那個 NFC 也不能算優點。可是我內心覺得 NFC 是 Nexus 的優點,因為我很希望 iPhone 有這個功能,可是他沒有。 iPhone 4S 的消息出來的時候,我還有稍稍的哀傷了一下。

第二點(Large HD Widescreen Display)
大螢幕這點是見仁見智,雖然我當然是覺得螢幕大點會比較好。可是螢幕大了意思就是所佔空間也多了,有些褲子或是衣服口袋說不定就塞不下,或者很容易掉出來。
我剛剛試了我衣服中最危險的那件,也就是下圖這件 Abercrombie & Fitch 的衣服。
BaoBao + A&F Vintage Fleece

我真的不知道這件衣服的袖子在長什麼鬼,而那個口袋又在淺啥鬼。我之前的 Nokia N79 小小的不會掉出來。可是我剛剛把現在的手機放進去比一比,那台 Galaxy Nexus 很有可能會漏個屁股出來。除非放另外一種放法,不然屁股露出來的可能性很高。而且在放個錢包,他的危險機率可能更大。


第三點(Google Voice Integration)
台灣用不了 Google Voice ,所以不是優點。(很驕傲的說我有 Google Voice 的電話號碼~)

第四點(Google Maps Navigation)
就地圖導航嘛。 iPhone 是不能夠直接用 Maps 導航,只能夠看地圖以及看規劃的路線。但是這種導航完全是靠行動網路啊!!靠行動網路導航這點我不是很喜歡,雖然效果比較好,但是手機沒有吃到飽的我,會覺得不是很理想。

第六點(Open Platform)與第八點(Flash Support)
開放平台與 Flash 吵到有點無聊了。開放平台跟 iPhone 的封閉平台各有各的好處與缺點。 Flash 能夠有的話是不錯,這樣理論上應該就可以看 Youtube 的時候有字幕的功能了。可是就是因為 Apple 的 No Flash 政策,才能夠導致現在的 HTML 5 快速發展。如果 Youtube 開發出使用 HTML 5 的字幕功能的話,這樣 Flash 真的就更沒用了。

第七點(Choose Your Own Keyboard)與第九點(Better Gmail)
這兩點算是優點。 iPhone 的香港人所寫的注音鍵盤始終是使用者心中的痛。真的很不好用啊!不能夠用「不完全輸入」的方法打出片語出來,我以前用 Nokia 跟 Sony Ericsson 都因為有這個功能,輸入速度並不會慢在電腦上輸入很多。 iPhone 沒有這種功能真的讓人覺得為什麼打字要這麼久。
譬如輸入「ㄨㄢㄘ」就出現「晚餐」這個候選字。 iPhone 的輸入法沒有輸入聲調是會有問題。而且輸了一長串字後才發現最前面的聲調輸入錯誤,這樣就導致整句要重打。真的還蠻爛的。
Gamil 的特殊類別信件(如 Chats)不會被 iPhone 內建的 Mail 收下來始終是很糟糕的一件事。這就是為啥 Google 自己又出了一個 Gmail 上架到 App Store。雖然我裝了,但我又刪了。因為通常會收到的離線訊息,用電腦直接開會比較好。

第十點(Home Screen)
我真的看那個影片看不出來跟 iOS 的 Dock 有啥差別。雖然文章的作者說有資料夾比較好。可是我還是沒搞懂,外加字太多懶得看。反正看影片應該是差不多的。

所以這篇比較文我覺得真正贏得只有第五點、第七點及第九點,第二點算贏一半好了。這個作者的另外一篇 iPhone 的優點,我看了覺得裡頭寫得都是跟他第六點及第八點差不多的廢話。




現在要正式開始俺的 versusio.com 所列的優缺點評論啦!算是單純比規格而已,而蘋果比較喜歡強調的是使用者體驗。

首先是價錢,同樣內建容量 32GB, Galaxy Nexus US$799.99 ,而 iPhone 4S 是 US$749。應該是兩隻都未稅吧?這樣情況下 iPhone 4S 贏了。而系統韌體發佈日期比較的話,我不知道為啥,我內心中覺得以日期比較的話,贏的是比較晚發佈的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

上面有說過的,外加我覺得比較會很無聊的那幾點我就不提了。像 mAh 數、可換電池這種東西也拿來比,上面那篇十項優點的文章作者都已經自己說過「同樣情況下, Galaxy 較 iPhone 4S 耗電」。因為雖然 Galaxy 支援 4G,但是這樣也造成了比較耗電的問題。就算可以換電池,我寧可拿一個沒有需要換電池可以用上好幾天的手機,也不要一個 mAh 數較高,但是卻仍是要一直換電池的手機。

那個 DLNA 是啥啊?「數位生活網路聯盟」

Galaxy Nexus 的記憶體(RAM) 1GB 輕鬆戰勝 0.5GB 的 iPhone。記憶體大點,系統會可以撐比較久一點才被淘汰(默),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而 Galaxy Nexus 的重量輕了五克,薄了 0.5 公釐,螢幕大外加比較輕,看小說會比較方便啊!這三點加起來 iPhone 又輸慘了。

不過記憶體的好兄弟處理器我是覺得沒啥好比的,因為差那一些,並沒有差到哪邊去。你不會用 iPhone 來轉檔啊!又不是電腦有大量用 CPU 運算才需要比這項。不過我希望 CPU 的等級要能夠解 RMVB,因為我會拿那個來看,不過不要求能夠解 1080p 的 RMVB,這種還是乖乖用電腦看的好。遊戲的畫面跟 GPU 的等級,在現在滿街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真正看一下你會發現,其實好遊戲不需要畫面太漂亮, Angry Birds 、 Cut The Rope 跟 Where's My Water 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畫面,但是有很多人愛玩。



它上面說 iPhone 贏的十二項,第一個就說應用程式商店的程式數量。他們都忘記重點不在量,在質啊!跟照相有關的這兩項我不知道在說啥:「Has a dedicated camera button」與「Has a back-illuminated sensor」。這兩個是 iPhone 的優點。不過藍牙 4.0 贏 3.0 的 Galaxy 我倒是還蠻贊同的。因為我之前查過差別,支援 4.0 的藍牙裝置本身可以省比較多的電,所以 iPhone 這點就贏了。

iPhone 還有贏一點是贏在使用康寧玻璃:「Has a Corning® Gorilla® Glass display」。因為我剛好看到這篇文章《Apple 指出 iPhone 的玻璃是由康寧生產 -- 應該感到意外嗎?》,康寧的玻璃似乎很厲害呀!


其實我現在覺得蘋果電腦應該不會這樣隨便就弄個 4G 的手機出來。因為電信商建構還沒完成,就算支援了速度仍然出不來。我在找資料的時候有看到一張現在美國支援 4G 的地圖分佈。整個美國大多有 3G 的訊號覆蓋,但是 4G 的訊號只有差不多 20 個「點」而已。也就是只有二十幾個城市你可以使用 4G,其它荒郊野外仍是只能用 3G 及 2G。雖然這觀點只是我自己覺得。不過如果蘋果電腦讓 iPad 變重一些(電池塞大顆點),說不定 iPad 就會有 4G LTE 網路。

目前的 iPhone 電力待機已經沒那麼充足了。而且目前的 iPad 3 的處理器傳聞也只是 A5X ,並不是 A6。蘋果電腦比較在看整體表現,不像被 Windows 洗腦的台灣廠商那樣愛看硬體規格。整天在戰硬體,卻沒想過續航力的問題。就是因為續航力不足才需要一直換電池啊!






現在才快要說到這篇文章的重點。

就是星期天我在逛街的時候順便買了那家不能刷卡麵包店的麵包。(都在這種地方,還不能刷卡,你啥意思啊!)

米哥烘焙坊
米哥烘焙坊
勤美誠品地下一樓,原樹太老的位置

丹麥椰子 NT$25
丹麥椰子 NT$25
被阿嬤撕去一角,阿嬤還要我用技術把那個角遮起來。
=皿=
奶酥的味道還不錯,看在價錢的份上,以後還是可以買來當早餐吃。(為啥不能刷卡?)

海苔肉鬆 NT$25
海苔肉鬆 NT$25
我喜歡吃海苔肉鬆~二十五塊應該算普通價位。這家的味道還可以接受,雖然不能刷卡(不爽),但看在價位跟味道的份上,以後還是可以來這家買這項。
我看在結帳的店員跟旁邊那個裝麵包進袋子的店員在那邊比結帳速度還笑得很開心,我內心只有想著「托盤上掉下來的肉鬆把它一起裝進袋子啊!!」。
我當時的臉應該蠻臭的。之前去一之軒買金牛角麵包,內心也是會一直想著把掉下來的起酥皮(?)給裝進去袋子啊!雖然都是只有掉一點點,但我就是喜歡吃那個 >"<。可是會覺得要求這個有點像怪客的感覺。唉~

熱狗可頌 NT$45
香酥(?)香腸 NT$45
不知道是冷掉的問題還是要烤過才會比較好吃,反正上一句話的翻譯就是不怎麼好吃。(又好貴......)

這幾張都可以看到我的 Jabra 藍牙耳機,因為我要拿來比大小 XD。

從上面幾張圖的評論,應該看得出我對於不能刷卡有很大的怨念吧。而且這篇文章的重點其實不是上面那段手機、編碼系統比較。
真正的重點是這家店的店員沒把海苔肉鬆掉下來的肉鬆給裝進去袋子裡。



星期一要離開的時候順便湊一下熱鬧。

湊熱鬧,星冰樂買一送一
湊熱鬧,星冰樂買一送一
真的很難得,星巴克店員竟然裝到連要蓋上都沒辦法的地步。

我原本只是想要隨便抱怨一下手機編碼的事情,然後就貼那三張麵包圖 orz。結果......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Mar. 3rd, 2012: GoodReader

看 iOS 應用程式價錢的歷史紀錄,就是要用 AppShopper 啦。

AppShopper: GoodReader for iPhone
AppShopper: GoodReader for iPad

GoodReader 這款軟體,我還沒用過 iPad 版的,不過我真的覺得 iPhone 版的真的很不錯。雖然一開始不太適應,但是適應了之後真的是我在 iOS 上遇過目前最好的一款閱讀軟體,雖然我也才用過兩套(GoodReader 及 iBooks)而已。

他的兩款都曾經降價到 0.99 美元。不過我當時都沒有買,一是因為我當時連台 iDevice 都沒有,二來我當時也沒信用卡。現在兩款都維持著原價 4.99 這個高貴的價格。我是靠 FreeMyApps 集點換來 iPhone 版的。

克林姆!!我們來集 GarageBand 、 Keynotes 、 Pages 還有 Numbers 吧!





首先先來提提我之前拿來看小說的工具及軟體,工具是 PlayStation® Portable,軟體則是 xReader。

PSP 沒啥好提的,反正就是一臺有點年紀的掌上型電玩。想當年我高中時剛有消息出來時大家還很興奮呢~我還因為打算要買 PSP 而先去買了一本雜誌,教怎麼把影片轉成 PSP 支援的 mp4 格式。而好哥哥還因為想跟我借那本雜誌而就這麼透露出他有 PSP 的這件事。不然他一開始藏的可好的呢~

反正我一開始是想要用 PSP 內建的「網路瀏覽介面」看小說。但是用了一陣子發現真的沒辦法用這個看,因為它不能夠靠方向鍵換頁,一定要用蘑菇頭(類比鍵)。而且 HTML 直接觀看的感覺真的很不理想,這點跟 GoodReader 閱讀 HTML 檔時是相同的情形。而且他們並不能夠靠點兩下文字部分,就將文章放大到邊靠著螢幕邊緣(這我不會形容, iPhone 的 Safari 以及老牌瀏覽器 Opera 都可以這麼做)。

雖然我因為要用 PSP 看小說而開始稍微接觸到 HTML 語法,但當時學的那些都是渣。在後來心臟大顆的將 2.80 版的 PSP 給破解掉的我,總算開始了電子書閱讀篇章。(真的超想打 2.80 版 PSP 給 JB 掉 XDDD)

一開始的 eReader 說不定很多人根本都沒有印象。當時那款是大陸人自行開發的電子書閱讀器,可以讀取 TXT 以及 HTML 這兩種格式是我最喜歡他們的地方。它其他支援的 CHM 、 ZIP/RAR 等格式我倒是不太在意,因為我沒再用那種格式。

後來他們說不開發了,就有人接手改名叫做 xReader 繼續開發下去。我有想要找原始碼,可是我沒找到。其實我真的還蠻好奇他們是怎麼開發的。在現在有人破解出 PSP 的應用程式加密方法,似乎已經可以直接在未改機的 PSP 上直接執行 xReader 了。我之前稍微試過似乎是可以的,但是我不清楚為什麼系統升上去 6.60 會導致一些檔名的文件無法開啓,這就是為什麼我後來用神電降回 5.00m33-6 繼續龜著用,反正他目前最大用處就是看小說了。

TXT 沒什麼好解釋的,但是 xReader 讀取 HTML 的方式就是我喜歡它的重要原因。他不是向瀏覽器解譯出整個 HTML 的樣式。它是直接將 HTML 語法的部分都剔除,只留下換行之類的文章樣式,所以跑出來的就跟直接複製網頁貼到 TXT 上差不多,但是沒有那一堆文字顏色、樣式之類的干擾物。而且要弄出這種檔案超輕鬆,爛點的方法就是在連結上按右鍵選「另存新檔」這種選項,好的方法當然是找續傳軟體一次全部下載啦!!(哈哈哈)

我之前就是直接從網路上抓下來,丟進 ConvertZ 過一下水(將編碼轉為 Big5),就可以直接塞進 PSP 開始看小說了。

但是現在使用的 GoodReader 會解譯出網頁的樣式,所以不能像之前那樣對待 HTML 檔案。我只好乖乖的把過去的 HTML 檔案每個都手動擷取成 TXT 格式,外加修改過去直接忽略掉的排版問題。幸好 Mac 的預設文字檔儲存格式是與 GoodReader 所預設的 UTF-8 相同,不然我就要改到更火大。

下圖是我在 Mac 使用 Paintbrush 改過後,附連結在詢問 GoodReader 的那封信(?)裡頭。順便拿來當作使用畫面擷圖。


因為我用那麼久的第一代 PSP 看小說,所遇到的最重要問題就是,手會痠。

一代 PSP 可是有了名的重(280g ,含電池),因為第二、三代 PSP 就改版變瘦了(189g ,含電池)。雖然拿著一個幾百克的東西一陣子手不會有感覺,但是讓你手不要拿東西抬起來個十分鐘你的手就會痛了。

iPhone (140g)雖然比 PSP 輕了點,但仍是個不可忽視的重量。因為需要經常換手。這就是為什麼我當時用 PSP 的時候,靠 xReader 可以自訂按鍵,將上方的 L 與 R 鍵都調整成向下翻頁。而如果我要向上翻頁的話,剛好左邊的左鍵可以向上翻一頁。我把右邊的三角鍵調成向上翻一頁。所以我就是這樣配著 TXT 與 HTML 加上 ConvertZ,這樣開心的在床上滾來滾去的看了好幾年。而且 PSP 本身就可以發光,所以在半夜也可以躲在棉被裡看小說 = =+。

上面那張圖是我希望的 GoodReader 翻頁方式。因為看小說時通常是比較不會使用上一頁的這個功能,所以我覺得中間有個向上翻的就夠了。而且 GoodReader 本身就可以用觸控的方式往下拉來看到上面的部分。雖然我是說比較不需要向上鍵,但我曾經看過有人看書的時候一直往前幾頁翻,我真的不知道他在看啥鬼。

這就是為什麼上圖大部分區域都是 Page Down,因為我覺得向下翻頁最重要。

現在買了 iPhone 之後,我之前曾經想過用內建的 iBook 來看小說。但是我真的用 iPad 試過,後來有 iPhone 也看過一次。雖然 iBook 能夠有封面是很漂亮,但是真正要拿來閱讀卻是完全不行。

中文字被切兩半是要閱讀個屁啦!!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 Bug。

iBooks 2.0.1 看中文 ePub 會斷行(直立)
iBooks 2.0.1 看中文 ePub 會斷行(直立)

iBooks 2.0.1 看中文 ePub 會斷行(橫擺)
iBooks 2.0.1 看中文 ePub 會斷行(橫擺)

iBooks 可不是普通的一直往下去滾的那種翻頁模式,它可是真的很像實體書的換頁模式。上面這兩張圖可不是我故意將畫面捲到讓他切一半,我是用翻頁翻到被切兩半的那一頁 XDD。它的下一頁會有上一頁的剩下那半。但是哪有實體書會有這種切一半的字啦!! GoodReader 雖然算是一直滾的,只不過它可以摸旁邊換一頁。而且 Good Reader 似乎靠行距來達成換頁不會像上圖那樣被斷行。

雖然 iBooks 翻頁的特效做得很漂亮,但是與螢幕邊界這段距離卻全部是空白的,犧牲了太多的閱讀空間。而且 ePub 開啓的時候需要運算頁數的時間也不是普通的長。雖然都只是小缺點,但缺點太多加起來就變成大大的缺點了。而且這個字切兩半的問題也太大了吧。

如果可以,我還是希望能夠用內建的就好了。 iBooks Author 剛出來的時候我有想過要拿它來編電子書,但是看起來好像不太行,外加似乎有點麻煩。所以我就算了 XDDD。(我真的有試過啊!但是只能放到 iPad 上)




再來要提的才是會讓我打這篇文章的重點。單純一個 GoodReader 是很不錯的閱讀電子書應用程式這點並不足以讓我特別為它打一篇文章。

我要強調的就是他的無線傳輸模式!!!

我目前用過好幾個在限時免費抓到的應用程式,大家全都是用網頁來上傳檔案到 iDevice 裡。這種方式就是一次上傳一個檔案,有些伺服器寫得比較好的能夠用支援 HTML 5 的瀏覽器用拖曳的來一次上傳許多個檔案。

但我目前遇到的沒有一款是用這個方法:
Step 6. "Professional" transfer - connecting your iPhone as a network folder

我不知道為什麼在 Windows 使用這個方法的失敗率很高,但我在 Mac 上用都沒問題。

我第一次遇到這樣傳檔案的,覺得非常新奇啊!!將 iPhone 做成網路上的資料夾,直接可以當成電腦裡的資料夾修改、上傳及刪除資料。超方便的啊!!!

Mac 中三步驟就連接完成。(官網的教學上是從選單列選,我是從 Dock 上選,不過一樣都是三步驟)

1 連接伺服器
1 連接伺服器

2 輸入 GoodReader 上寫的資料後按連接
2 輸入 GoodReader 上寫的資料

3 好了
3 好了

這資料在 GoodReader 本身的說明(Help)也有寫到。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在 Windows 中,連線總是成功,但當我要上傳檔案或是刪除檔案時經常會跑了很久卻還沒開始真正執行動作。

順帶一提, Mac 要跟 Windows 用區網傳東西,就是要靠第二張圖上寫著的 smb 那個通訊協定傳。我剛開始的時候還研究了好一陣子才會傳,可能跟 Windows 的設定越變越麻煩有關係。不然 Mac 的設定還真的蠻簡單的。

能夠直接用拖拉的資料夾式新增/刪除/修改檔案,這款的 Wifi 傳檔功能是我目前見過最好的。雖然要直接從 iTunes 管理勉強也算可行的,只是 iTunes 真的對於應用程式中的檔案管理做得很差,真的很差,差到不提也罷的地步。所以就別提了 orz。



最後附上直接 iTunes Store 的連結。如果 GoodReader 發瘋降到 0.99 美元,真的可以直接買了。或是像我這樣用 FreeMyApps 慢慢集來換。通常這種應用程式是不會免費的(通常......)。
iTunes: http://itunes.apple.com/app/goodreader-for-iphone/id306277111?mt=8 (iPhone)
iTunes: http://itunes.apple.com/app/goodreader-for-ipad/id363448914?mt=8 (iPad)

我之前都是用 AppShopper 看那些我有意思的應用程式有沒有降價或免費過,完全都沒有降價過的我才會考慮用買的。但我仍是被某幾個遊戲給陰了(就是在說你!「寶石方塊」)。所以我後來決定要花錢的話,用在實際有幫助的應用程式上會比較好,如字典、導航軟體或是像 GoodReader 這種。大部分遊戲都有機會可以用換的得到,尤其是有名的遊戲,更有機會用換的換到。

我有寫信過去希望能夠增加兩樣功能:「清除閱讀位置紀錄」,以及我上圖的那個「兩邊都是下一頁」。


我遇到了一個很噁心的問題,就是購買項目失敗會產生的「無法購買」。而且還沒辦法用任何官方方法直接修改,唯一官方解法就是回復裝置。

無法購買
目前無法購買

後來找到 Mobile01 的這個方法《App Store 下載APP時,遇到了目前無法購買 APP 和其他 X 個項目。請稍後再試。(已解決) - Mobile01》,就是用 iTools 這種東西(i-Funbox 「應該」也可以)連接電腦,刪掉 Downloads 資料夾下的所有檔案。
/var/mobile/Media/Downloads


我原本以為需要 JB 掉才可以用,都已經打算要來搞 iPhone 4S 的 JB 了。不過後來開 iTools 的時候發現可以直接看到那個資料夾,所以我就沒有 JB ,直接刪光光。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iTunes 與 Google 同步通訊錄

我曾在某個地方看人說蘋果電腦的行動裝置中,只有通訊錄是可以雙向同步的。感覺上還蠻淒慘的。

關於音樂的同步,我試過很多次。在同步有開啟的狀態下, iPhone 裡的音樂(iOS 4 以前稱之為 iPod, iOS 5 改名為音樂)是可以刪除歌曲。但在與電腦同步之後,被刪除的音樂又回來了!就算是「手動加入的歌曲」,從裝置上刪除後與電腦同步之後又跑回來。
這樣感覺上在裝置(iPhone 、 iPod Touch)的那項刪除功能,根本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裡指的同步是說在 iTunes 側邊欄(Sidebar)裡,「裝置」下「音樂」標籤中有勾選「同步音樂」這項功能。
若是在「摘要」有勾「手動管理音樂和視訊」。這樣在裝置上刪除音樂是不會被同步回去,因為已經關閉同步了。

可是沒開同步,就等於把 iTunes 的四肢都斷掉了。這樣我還不如回去用我的 Nokia N79。我買這台 iPhone 就是為了要用同步音樂的功能啊!!!(翻桌!!)
其實我是希望可以從裝置上刪除音樂後,在電腦裡的音樂會被取消勾選。因為在「摘要」標籤的「選項」中有一個「僅同步勾選的歌曲與視訊」,這樣從裝置上刪除的歌曲就不會在接上電腦後又被同步回裝置了。

不過應用程式如果從裝置上刪除,就算電腦裡的資料庫有那項應用程式,它並不會像音樂這樣的同步回裝置裡。從「應用程式」標籤看,在裝置上刪除的應用程式在「應用程式」標籤裡的選項會被取消勾選。這點算是程式沒寫錯?為什麼音樂就不能這樣?

** 在開始之前要記得備份。將 iPhone 接上電腦後從旁邊的裝置按右鍵選備份。雖然 iTunes 正常來說也會自動備份,不過還是做一次手動備份比較安心。如果資料被洗掉還能從備份回復。不過要記得從備份回復後, iPhone 就會開始跟電腦同步。要在它重新開機後取消跟電腦同步,一定要在它開始同步之前按取消,不然同步後的資料又會被洗掉了。

我在弄這篇文章測試時有這樣成功還原之前亂打的資料。





這篇要講的通訊錄,是針對沒有跟任何來源同步的裝置,已經設定同步的就別來亂了。因為這片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通訊錄從手機上弄出來。最上面的那段只是我的抱怨,跟這篇關係其實不大。

在這邊通訊錄資訊的編輯都是以欄位為主。假設有人叫「夏豪雨」,在 iPhone 上編輯的資料理論上要長得像下圖那樣。就是「姓氏」與「名字」分開。附註,本篇有照片的電話號碼都是亂打的。

空白聯絡資料
空白聯絡資料

聯絡資料編輯中
聯絡資料編輯中

而在下文會強調的那個「iPhone」欄位,可以在 iPhone 上如上圖編輯的時候,按著前方寫著「行動電話」、「住家」或「iPhone」的地方,從跳出的選項來選擇或是按最後一個選項「新增自定標籤」輸入自己想要用的名稱。

下面說到姓名會相反的問題都是因為姓名有分開輸入才會發生。如果沒有分開輸入是不會有這種文題。不過後面也有講該怎麼解決到不會覺得困擾的樣子。




正文開始

過去的手機通訊錄都是存在 SIM 卡,後來存到手機裡。現在要講的,就是把它存到網路上。

會從 SIM 卡變到存在手機裡,是因為 SIM 卡能夠寫入的資訊太少,只有名字以及電話。像是生日、住址、 e-mail 等等的資料,必須要存到手機的記憶體才有可能。只不過當要換手機的時候,如果是不同牌子的手機,如 Sony (Ericsson) 換到 Nokia ,並沒有辦法可以直接將聯絡資訊從 A 手機移至 B 手機。而古老一點的手機,連將聯絡資訊匯出的能力都沒有,如我之前用的那台 K500i。

如果用 SIM 卡來作轉換的媒介,只有兩項資料(姓名、電話)都有可能因為資訊儲存的方法、格式不同,而導致資訊一團亂。
像之前我從 Sony Ericsson K500i 換到 Nokia 的時候,因為 SE 是用名字後面加上「公司(W)」、「住家(H)」這種方法將電話存至 SIM 卡中。但是 Nokia 卻是用 1234。所以同一個聯絡人有許多支電話,仍是必須要自己重新輸入才能夠合在一起。


存到網路上的好處之一就是備份。當手機遺失,你的通訊錄並不會就這麼不見,你只需要在買了新手機之後從網路上下載回來就好了。雖然遺失手機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情,但是平常有做好備份的好習慣,這樣就手機遺失後通訊錄並不會也跟著一起消失。就只會遺失你上次備份資料後到手機遺失這段時間產生的新資料。

雖然東西弄丟的感覺還是很糟糕,但是像 iPhone 是可以接電腦充電的。假設你每次都接電腦充電,在這同時, iPhone 預設是接上電腦就開始同步。而在同步過程中第一件事情是等待同步開始,第二件事情就是備份資料。所以每天都有接上電腦充電的話,那就會每天都有備份資料。

假設現在是剛把通訊錄從舊手機,如 Nokia 或 Sony (Ericsson),用複製到 SIM 卡的方法移到 iPhone 上。這樣先到 iPhone 「設定」的「郵件、聯絡資訊、行事曆」裡,用「聯絡資訊」下的那個「輸入 SIM 卡的聯絡資訊」把 SIM 卡上的通訊錄傳至手機裡。

然後從這邊開始,我發現我自己犯了個錯誤。

我早上起床開始打這篇文章然後又做了一些實驗。好不容易打完了,在晚上打算把最後兩張圖貼上就送出的時候,我剛好想到,如果在一開始就選擇「與 Google 同步」,然後合併資料,這樣會怎麼樣。因為這樣子就不用匯出到 Outlook 或是 iCloud 再匯入進 Google 通訊錄裡。而且這樣通訊錄電話中的 iPhone 欄位可能還會是正確的(關於 iPhone 欄位這個請往下看,後面有講為什麼我會一直提)。事實證明了,這樣是可以用的。雖然欄位有點問題,不過有耐心照樣能改完的。所以我白天白白浪費一早上了 orz。

反正我都已經打了,也不打算刪除了。哈哈~



方法一:直接與 Google 通訊錄合併

我竟然沒想到直接跟 Google 通訊錄合併就好了。之前總是想著要怎麼用 Outlook 等程式匯出之後再匯入進 Google 通訊錄。真蠢啊我!

在下圖選擇「Google Contacts」
Windows Contacts
並輸入 Google 帳號以及密碼,輸入帳號的時候不用加「@gmail.com」。

他可能會問說是否要切換同步供應商
切換同步供應商
當然選要切換

然後問你是不是要合併資訊
合併

因為你是要將手機裡的通訊錄上傳至 Google,所以是要選擇合併。等到同步完成,就可以開啓 Gmail 更改通訊錄資訊了。

這種方法傳至 Google 會有通訊錄姓氏與名字位置相反的問題(合在一起打的就不會有問題)。但是電話種類的 iPhone 標籤會正確地被同步到 Google Contacts 裡。


方法二:擷取到 Outlook 再上傳至 Google Contacts

將 iPhone 接上 iTunes ,從「摘要」標籤打勾選擇「同步“通訊錄”聯絡資訊」(In Mac)或「同步通訊錄,與 Outlook 」(In Windows)。 Windows 中藍色的那段是各種不同的同步工具,如 Google 、 Yahoo 、 Outlook 等等。在 Mac 裡,選擇的方法不是長那樣。

Windows Contacts
Windows Contacts
如果你沒有裝 Microsoft Office 的話是不會出現 Outlook 選項的。

編碼問題根據結果來說,能夠方法一或是用 Mac 的話是最好。因為按照我試過的經驗, Windows 所出的 Outlook 對於不同編碼(如簡體中文)的支援度很差。他只能夠正常顯示從 iPhone 匯出的資料中,語言剛好與 Windows 目前的系統語言相同的資料。如正體中文的資料都能夠顯示,但是裡頭有一筆簡體中文的話,那由 Outlook 擷取出來的該筆資料會是亂碼。如果你都沒有這種資料,當然沒問題。只是我覺得蘋果電腦好的地方就是一開始就讓系統世界通用,而不是像 Windows 三不五時就有編碼問題。

假設是用 Windows 做同步,因為這個關係(我 Google 到這項資料的時候真的很無言),所以只有 Outlook 這個選項可以選。我原本打算用看看 Windows Contacts,結果竟然根本不能用。雖然我後來有找到 Windows Contacts 的存放位置。可惜 Google 通訊錄不支援匯入這種格式的檔案,而且 Windows Contacts 的通訊錄是一個聯絡人一個檔案。就算 Google 支援的話,上百個聯絡人也會上傳到吐血的。難怪大家總是說 Windows 內建的東西都是垃圾。

雖然用不到,但是我好不容易找到,還是附註一下 Windows Contacts 的存放位置。
Windows Contacts
C:\Users\username\Contacts (紅字部分是大家都不一樣的)

Outlook 可能需要先開啓過一次設定好選項。電子郵件可以直接選擇「不要設定」繼續,因為只有需要用到通訊錄的部分。

選擇 Outlook 後,再按同步。這樣就會有提示窗問你要取代還是合併資料,當然是選合併。
合併
如果選取代的話就會以 Outlook 裡頭可能是空白的資料覆蓋掉手機裡的通訊錄。至少我用這麼多年 Windows ,我從沒用過 Outlook ,裡頭的資料當然是空白的 XDD。我收信都是直接開網頁的 Gmail 收。

開啟 Outlook 選擇到「聯絡人」那邊。全選所有的通訊錄後,選擇「檔案」的「匯入及匯出 (T)」。在「匯入及匯出精靈」選擇最後一項「匯出至檔案」。不過根據我匯出的過程,就算沒有切到聯絡人那個頁籤,仍然是可以在選擇匯出的過程中,來源選擇聯絡人。所以是沒什麼差別的。

在要建立的檔案類型這邊比較麻煩,我自己看官網(微軟 Office 的官網教學喔~)說的教學是選擇「逗點分隔值(DOS)」。但是網路上的教學通常都是用「逗點分隔值(Windows)」這個選項。反正沒有簡體字這種問題的話,應該是兩個都可以。

要匯出的資料夾位置就選「連絡人」,匯出檔案位置就自己選。之後在從 Gmail Contacts 選擇「匯入」,把那個剛剛產生出來的 CSV 資料匯進 Gmail 就可以開始改通訊錄大工程了。

這種方法傳至 Google 不會有通訊錄姓氏與名字位置相反的問題。電話種類的 iPhone 標籤會亂掉。


方法三: Mac 通訊錄與 iCloud

一個是 iOS 5 才有的 iCloud 功能,另一個是 Mac 內建的通訊錄。

方法也差不多,只是簡單點。用 Mac 內建通訊錄的方法,先在 iTunes 的「資訊」標簽選擇同步,然後「合併」通訊錄。開啟 Mac 的通訊錄,將裡面的聯絡資訊全選後選擇「檔案」的「輸出」裡的「輸出 vCard...」。然後開啓 Gmail 選匯入。

iCloud 的方法是要在手機先開啟 iCloud 同步通訊錄的功能。再上 http://www.icloud.com/ 進入聯絡資訊。接下來就跟上面那個一樣,全選後按左下角那個選項圖示,選擇輸出 vCard。再到 Gmail 匯入。

這種方法傳至 Google 跟第一種方法一樣都可能會有姓氏與名字相反的問題。而電話標籤也是跟第二種方法一樣會亂掉。但第三種的兩個方法匯出的通訊錄格式都是 vCard,不會有簡體字變亂碼的問題。





結論

上面三種方法,各種方法會遇到的問題比較表如下。
方法輸入至
Google
同步至
手機
iPhone
標籤
編碼
方法一:
直接合併
可能沒問題沒問題沒問題沒問題
方法二:(.CSV)
經由 Outlook
沒問題沒問題無 iPhone 標籤可能沒問題
方法三: (.vCard)
經由 Apple
可能沒問題可能沒問題無 iPhone 標籤沒問題

上面輸入至 Google 「可能沒問題」的原因都是因為資訊標簽打錯。因為中文姓名三個字都輸入在「姓氏」或「名字」欄位的話,從手機或從 Google 通訊錄上看都是沒問題的。但是看詳細資料就會發現全都打在一起了。對我來說這是錯的,我一定會分開打。


先來說聯絡姓名的問題。用第一個方法傳到 Google 上的通訊錄會有姓名位置顛倒的問題。如下圖,順帶提一下,裡頭的資料都是假的。 Daniel Bedingfield 與 Natasha Bedingfield 這一對兄妹,只是我最近剛好在 PTT 的 WesternMusic 版看到有人在復習他們的音樂。

Wrong Contact
Wrong Contact
iPhone 真的很容易輸入錯誤啊! Natasha 的姓打錯了。

對於通訊錄同步的這些問題,我的解決方法都是以 Google 的通訊錄為主。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而且也真的直了。

先說為什麼會變成上面那個樣子。這是直接從 iPhone 上傳到 Google Contacts 的樣子。因為我將姓編在姓的欄位,名編在名的欄位。可是 Google 跟蘋果電腦的大問題,也不知道為什麼到現在都還沒被修好,就是在用 Windows 的 iTunes 同步到 Google 的時候會發生欄位互換的問題。結果就呈現上圖的模樣。而因為這邊錯,那邊也錯,所以從 Google 同步回手機的時候,手機上看到的資料仍是正確的。(有沒有注意到,上圖的名跟姓中間有一個空格)
「豪雨 夏」 -> 「夏豪雨」

上面是以「夏豪雨」舉例,不過下圖是「張雅婷」。就是把原本寫「豪雨 夏」要改成下圖那樣的「夏豪雨」,上面這第一種的前後相反問題,在點姓名旁邊那個「...」(詳細資料)也不會有空格,要直接在姓名上用滑鼠點一下直接做修改。
iphone 欄位

而透過 vCard 匯入至 Google 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也就仍是上面講的 Google 與蘋果電腦的大問題。因為蘋果電腦的 vCard 輸入至 Google 的時候,是不會遇上姓與名的欄位相反的這個問題。但是同步至手機的時候反而會發生問題。就是在手機上看名反而排在前面。第一種方法一位兩邊都錯所以手機上看到的是正確的。而第三種方法只錯一邊,到手機上就會是錯的。
如果從 Google 看這通訊錄的話,姓名中間會有一個空格。進到詳細資料看的話,會發現姓與名的欄位都是沒問題的,並沒有那個空格。所以只要刪除空格即可。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假設有兩百筆通訊錄。要點進去通訊錄再回上一頁共四百次,而且還要加上按名稱好刪除空格的兩百次,總共六百次滑鼠點擊,想想也就累了。幸好 Google 能夠自動存檔,不然再加上兩百次的存檔就要變成八百次點擊了。 Google 真的該在聯絡人那邊弄一個上/下一個聯絡人的功能。
「夏 豪雨」 -> 「夏豪雨」

這樣改完後用 Windows 的 iTunes 同步通訊錄到手機的時候,在手機的資料會全都寫在名字的那個欄位裡。直接看的話感覺還不錯 XD。


因為刪掉一個空格,與改姓名的位置,感覺上刪空格比較方便點。所以還是用第二種或第三種方法訂正會比較簡單點。上面兩段討論的錯誤都是有按照「姓」「名」欄位輸入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你是將姓名都輸入在「姓」或「名」的欄位裡。這樣輸入進 Google 通訊錄的時候,雖然 Google 不會自動幫你把姓跟名都放在正確的位置,但是直接看起來是沒問題的啦。有強迫症的再點詳細資料進去改吧。至少我自己會改,我有一點 OCD。(不過英文名字應該不會被合在一起啦~應該~因為我也沒遇到這個問題 XDDD)

以上的同步欄位錯亂等等的問題,專指以 Windows 的 iTunes 搭配那三種方法所做的同步,而且姓氏跟名字有分開打才會這樣。如果合在一起打的話是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因為本來就錯了 =3=。



先來看看我那個已經改完的 Google 通訊錄,經由 Windows 版 iTunes 以及 Mac 版 iTunes 同步進手機,在手機上看到的差別。

由 Windows 同步聯絡資訊
由 Windows 同步聯絡資訊
中文名字中間沒空格。

由 Mac 同步聯絡資訊
由 Mac 同步聯絡資訊
中文名字中間有空格。

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 Windows 的比較好看啊?(上面兩張圖是我真正的聯絡資料 XD)

因為 Mac 版的一選同步,你 Mac OSX 內建程式的通訊錄也會同步 Google 通訊錄的資料。所以不像是 Windows 的同步,影響的只有線上的 Google 通訊錄以及手機的通訊錄。 Mac 的是影響線上的 Google 通訊錄以及手機的通訊錄,還有內建程式的通訊錄。因為我自己只有同步一個 Google 通訊錄,我不知道內建通訊錄如果再同步其他幾個資訊來源,會不會影響到手機的通訊錄。

反正 Mac 的問題,我只是想說從 Windows 輸入的通訊錄比較好看。 Mac 版跟 Windows 的差別中最主要的一個是 Windows 的是經過 iTunes 裡頭的程式來同步。而 Mac 版的是經過系統中的 iSync 來同步。雖然人們說 Mac OS X Lion 刪除了 iSync 這個功能,但是我看他仍有在選單列出現同步的圖案,只是不能夠與其他手機同步而已。每次 iTunes 同步到第三步驟的時候他就會開始轉。而若當時 Time Machine 也在備份的話,就看到他們兩個一起轉,而且轉反方向。
「立即同步」通訊錄



再來就是傳說中第四種同步通訊錄的方法, Microsoft Exchange。在上面文章中的某個連結裡,有教怎麼設定。因為會有個我發現到的大問題,所以我個人不推薦這麼做。我上面說的同步方法都是將手機連接 iTunes,用 iTunes 去同步通訊錄。 Microsoft Exchange 這個方法是可不用插上電腦接 iTunes 就可以直接透過 Wifi 同步通訊錄。但是這個方法會因為 Microsoft Exchange 的格式限制,在 iPhone 的選項中不會出現「iPhone」這個選項。而且要是同一個聯絡人有兩三個電話的種類都是「住家」的話,它只會顯示其中一個而已。感覺上用這個方法雖然方便,但通訊錄其實也沒有一直在改,而且他的標籤顯示不完全,所以我自己是用與 iTunes 同步的這個方法。



總算來到 iPhone 欄位了
iphone 欄位

通常來說同一個人有很多電話的話,可以按照電話類型選擇「住家」、「公司」等等的種類分門別類。但是 iPhone 的通訊錄有個特殊種類,就是「iPhone」。這在預設的 Google 通訊錄中沒有這個選項,可是你可以自己用打的,或者之後同步到 iPhone 之後再一個一個選。選完再同步回 Google 的時候 Google 這邊也就都改完了。上圖就是直接點左邊的 Work 、 Home 等分類,就可以輸入自定的名稱,到時候同步回手機的時候,手機也會顯示那個自定的名稱。這就是用 iTunes 同步的好處,不是用 iTunes 同步的話是不會同步這項資訊的。

如果有編輯電子郵件以及生日之類的資料的話。用 iPhone 內建的 Mail 就可以選通訊錄資料的方式加入收件人信箱。而在內建的行事曆也會出現有聯絡人生日的事件。

我會這麼強調那個 iPhone 標籤,就是因為之前我爸在那邊說他的標籤全不見了 =皿=。我一開始就說合併通訊錄之後一定會需要改資料的,才不過合併聯絡人他就沒做完。小小的 iPhone 標籤還在那邊吵!!你就直接在 Gmail 用打的打成「短訊」不就好了!!!



後記

我會選擇用 Google 的通訊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是用 Gmail 做為主要電子信箱。外加 Google 很有名。其實選擇也不多,能夠線上同步的通訊錄在 iTunes 的選項中只有兩家, Google 以及 Yahoo。其他都是與本機的 Outlook 或是 Windows 通訊錄之類的。雖然本文的方法是用本機的通訊錄將 iPhone 的通訊錄複製出來,再匯入到 Google 裡。

我是不知道 Yahoo 有沒有這項功能,但是我之前在 follow Twitter 上的 Gmail 時曾經看到他說 Gmail 的通訊錄有項新功能,就是「回復聯絡人」。這項功能救了我好幾次!!因為我更早之前在試那台 Samsung Galaxy S i909 的時候就把我自己跟我媽的通訊錄合併了。就是想起 Google 通訊錄有這個功能, Google(這是動詞)之後就救回來了。
Official Gmail Blog: Restore your contacts


Restore contacts
Restore contacts
P.S. 上面說的匯入通訊錄(.CSV or .vCard),就是上圖 Import 那個選項。

它裡面可以選擇回復到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前。最多是一個月內的資料都可以回復。

像我在打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做了幾次測試,還因此把克林姆的資料跟我的加在一起了。就是靠這個回復通訊錄的功能回復的。我用到現在已經用過十幾次回復通訊錄的功能了。

不過在手機設定的來電鈴聲,按照我目前試過的方法,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能夠連那項資料一起備份。不管是在 Android 的手機(目前只試過 Samsung 的 Galaxy S i909),或是 iPhone 上都一樣。只好每次都一個一個重設聯絡人的來電鈴聲。之前用的 Nokia 雖然也不能夠備份這項資料,但是它可以設好群組後,直接整個群組選擇同樣的鈴聲。這點 Nokia 倒是贏了。
話說,我的 Nokia N79 在使用內建的「程式更新」之後,下載了那個「Mail for Exchange」。這樣也可以用通訊錄同步喔!雖然 Nokia 在程式量完全輸給 iOS 與 Android ,但是可別小看 iPhone 出來之前的「智慧型手機」啊!我的 Nokia N79 只是沒有 iPod 這功能,其它功能也不見得會輸啊。像是 Twitter 有替代方案 Gravity。而要不是因為 Nokia 有時候會給我背後偷偷連行動網路(行動網路就是指沒有辦吃到飽方案,手機電話費帳單有可能會爆炸的那個東西),不然它對應用程式連網路的管理可是比 iPhone 好。它是可以開啟應用程式後選擇要不要讓應用程式連上行動網路或是無線網路(wifi)。

我到現在都還沒找出是哪個東西在給我亂連行動網路。我在想該不會是 Nokia 裡頭像之前鬧很大的 Carrier IQ 之類的東西吧。不然我當時可是沒有把行動網路給關掉,不像現在 iPhone 因為說要讓笨蛋也能用,所以根本沒有做這項功能。直接讓所有應用程式都可以連上行動網路。我只好在設定那邊直接把行動網路給關掉。

如果有人知道怎麼用可以直接限制住應用程式連上網路的話,順便告訴我吧。我看過蘋果官網的說明文件(iOS:關於行動資料用量),那裡頭的方法似乎是給 iOS 4 用的。因為現在的「通知」並沒有「關閉」這個選項。而且現在用那個方法只是不通知你,但是應用程式仍然是可以連上網路的。

而那篇文章下面寫的「請注意,這是通用設定,會套用到所有不支援推播服務的應用程式。」也是在寫好看的。感覺上因為系統寫得不夠封閉,所以我之前關閉 Google+ 在手機端的通知, iPad 的也被關閉了。所以資料並不是存在手機裡,而是伺服器上。這樣 Google+ 就不能只讓一邊被通知,所以我刪除手機上的 Google+ 跟 Facebook。因為這種東西會是吃掉行動網路流量的大宗。

好像離題太遠了。不過 Android 的應用程式似乎可能可以個別設定可不可以連接行動網路。




但是,為什麼 Google 跟 Apple 都不能工程師大聚會,弄好同步「群組」資料的功能啊!!!!每次都要重設群組很煩耶!!!

iPhone 根本沒有群組這個功能。聽說 Android 的有,只不過我之前用的時候沒看到。雖然從 Mac 的通訊錄是可以新增群組。但是那個群組根本不能夠做什麼,只是把聯絡人設一批在那邊而已。

我心中理想的群組至少要可以在傳送電子郵件的時候,直接選擇群組作為收件人。
不用像現在這樣在 iPhone 要一直一個一個選。而且 iPhone 也沒辦法打勾之後選完成才回去編輯信件。 Android 好像可以。
或是設定來電鈴聲的時候可以以群組作分類(非常濃厚的怨念 = =a)。 iPhone 不僅沒辦法同步群組,更是連群組都沒有, iPhone 你還敢說你是智慧型手機嗎?明明就是一個很貴的 iPod Touch!!!



我自己在試的時候是用兩台電腦再弄,不然我看不到 Windows 的畫面 XDD。而在之前幫克林姆回復手機的這過程中發現 iTunes 的同步選項,每一個頁面都是可以獨立設定的。你可以讓「音樂」、「聯絡資料」與 A 電腦同步。而「Podcast」、「影片」、「應用程式」與 B 電腦同步。這件事還蠻神奇的。

只不過網路上大多是讓所有的資料都與兩台電腦一起同步。這樣才會這邊有這個沒那個,所以刪掉一些東西。另一邊有這個沒那個,又刪掉一些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只與一電腦同步的原因。

而因為在兩台電腦看選項長怎樣的過程中,當我先與 MacBook Pro 同步後,接上舊桌機時, Windows 的 iTunes 就會問我取代、合併。而當我將 iPhone 接回 MacBook Pro 的時候,就只有資訊標籤中的選項沒被勾選同步,其他的音樂、影片等資料仍是與 MacBook Pro 的資料庫同步。所以我就是這樣發現各個標籤可以分別設定的。


對了,如果之後換手機要同步聯絡資訊。 iPhone 的話記得第一次換的時候要勾選「資訊」標籤下方「進階」裡「取代此 XXX 中的資訊」中的「聯絡資訊」給打勾。不然通訊錄可能就像我之前在做實驗時那樣被合併了 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