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rt Links:
現在在台北吹的這台 Dyson AM01 是 2013 年初的時候阿嬤幫我從美國帶回來的。雖然現在已經有內建亥姆霍兹共振腔(Helmholtz Cavity)的 AM06 靜音款。但老子沒錢,所以當然是繼續吹這台。
當初會喜歡這台就是「無扇葉」的清理方便!
家裡的電風扇都是我在清,真的清的好累。當初有一台我沒發現螺絲所錯層的電扇,每次拆的時候都要拿螺絲起子才能拆下風扇來清扇葉的灰塵。
現在用 Dyson,我都是抹布隨便抹一抹就把
外觀 清乾淨了!
可是用了兩年,在灰塵嚴重的海島型暖濕氣後地帶,就算他是無扇葉的電風扇,他也撐不下去了。
風扇核心內部已經被灰塵給佔據了。
因為螺絲起子不夠細, T10 在底部的一處螺絲伸不進去
只好將就這樣清了
上面這張圖是風扇核心底部,也就是進風口。
好像打著打著,內容有點打錯了方向。我這篇是想要講怎麼拆開清理的。
警告 :拆壞了不關 此文章作者的事 ,一切請自行負責 。
難拆的卡榫
翹起一邊後就比就容易了(廢話)。
想要清核心的話一定要經歷上面這個頂部卡榫。我真的覺得不好拆,怕弄斷。
剩下的機構部分都是特規螺絲轉一轉就拿下來了。
不過我不清楚直接用壓縮空氣罐來清理的效果有多少。如果還不錯的話其實可以不用拆。
在我實際買了一罐嘗試後,對大灰塵有可能可以吹得掉,但是黏在壁上的灰塵吹不掉。
所需特規螺絲起子:
T8 Torx Screwdriver x 1
T10 Torx Screwdriver x 1
如果想要全機拆解的話,底部有顆螺絲是 T15 Torx Screwdriver 才能拆的(能不能用 T10 硬拆我不清楚)。
先用 T8 先解下左側淡藍色的螺絲,再用翹棒或是奇怪的東西將上方卡榫環拆除。我當時是用高中買的塑膠尺來當翹棒。
頂部
兩顆 T10,一顆 T8
接著用 T10 螺絲起子拆下兩顆藍色的螺絲。
注意 :那四顆
紅色標記 的螺絲不用拆。
中間上下擺動機構前側
兩顆 T10
中間上下擺動機構後側
四顆 T10
以上螺絲都拆除後, Dyson AM01 就可以像我上面那張圖那樣的把核心拉出來。
我想要拆掉底座,把整顆風扇核心拆出來。但是我的螺絲起子是用轉接的,轉接頭不夠細,會卡到底部的一個螺絲起子旁的結構碰觸不到底下的螺絲。我只好放棄全拆。單獨買一隻 T10 螺絲起子要兩百多塊錢啊!!
我當時是用烤肉醬刷子配上挖耳朵尻棒來刮除結塊的灰塵,現在覺得應該可以搭配空氣罐來清理。不過空氣罐的效果不要幻想太多,實際使用後真的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神。乖乖且耐心地刮灰塵還是比較有用的。
當時我拆下那四顆紅色標記的螺絲起子。拆出來的風扇核心倒著(進風口朝上)時風扇是可以吹的。但是當核心放正回來時,有個應該要浮著的東西碰到底部,一直發出不正常的刮除聲。幾秒後,風扇就無法啟動了。認為拆開就裝不回去的我,整個人心情就不好了。
後來在我傷心地不管八四三十二把全部東西都裝回去後,抱持著希望的態度,拔掉電源放電一陣子後插回並開機,風扇又開始運作了。我滿懷感激地想著,「應該就是那四顆螺絲將應該要浮著的東西抬起來」。
現在想想,理論上,自己在底部加個亥姆霍兹共振腔似乎是可行的。因為底部似乎有許多多餘空間。只是計算及製作不太容易。不知道過幾年會不會有人出模型讓我買,或者照著做。
NOTE: 可以去買 Costco 在賣的 3M Filtrete™ 靜電空氣濾網,對於防止灰塵吸進吸塵器頗有用的(這樣以後就不用拆開清理內部灰塵)。我用三天就可以看到白色防塵布變灰色了。
NOTE 2: 好市多賣的 3M Filtrete™ 無法抓牢灰塵。雖然真的是三天就變髒,但是需要擦內圈的次數反而變頻繁了。所以我宣告
這招無效 !不知道最高級的 3M 有沒有好一點。
拆解參考來源:
底座拆解-《
Bladeless Fan-Repair-1 》
核心拆解-《
Bladeless Fan-Repair 》
雖然上面這影片拍攝者做的事業好像是山寨事業,但是我這應該是正版的拆解方法也差不多。
測了。對 MacBook Pro (Late 2011) 沒用。 MacBook Air (Mid 2012) 裝 Windows 8 有效。
來源是下面這兩篇。
《
[軟體] 灌windows 8.1在外接硬碟上 》
《
安裝windows到外接硬碟(USB/Thunderbolt,SSD/HD) 》
但真正的出處是《
Mac: Install Windows 7 or 8 on an external USB3 or Thunderbolt drive without using bootcamp 》。
以 ASUS 這種品牌筆記型電腦為例。開箱後進 Windows 前會有一小段設定,設定完就可以開心使用新電腦了。這一篇就是在外接硬碟把上面 OS 檔放好,之後用 Mac 開進去就開始安裝硬體,設定完後就可以用外接硬碟開 Windows 了。
下方分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分割硬碟磁區。第二部分就是灌 OS 並設定啟動磁區。除了複製檔案 install.wim、 imagex.exe 的部分,其他部分都是在命令提示字元裡完成。所以管理員權限開啟命令提示字元後等到全部都執行完畢才關掉它。
NOTE: 可以在虛擬機裡製作。
第一部份
以系統管理員身份開啟「命令提示字元」。除了 select disk 1 那行一定要自己確認,其他可以複製後直接在命令提示字元裡貼上。
以上會把外接硬碟不管大小都分成三個磁區,第一個 100MB 的 FAT32,第二個 60GB 的 NTFS,以及第三個為硬碟剩下容量大小的 NTFS。
結果如下:
Microsoft Windows [版本 6.1.7601]
Copyright (c) 2009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C:\Windows\system32>diskpart
Microsoft DiskPart 版本 6.1.7601
Copyright (C) 1999-20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在電腦: JOHN-PC
DISKPART> list disk
磁碟 ### 狀態 大小 可用 Dyn Gpt
-------- ------------- ------- ------- --- ---
磁碟 0 連線 60 GB 0 B
磁碟 1 連線 149 GB 0 B
DISKPART> select disk 1
磁碟 1 是所選擇的磁碟。
DISKPART> clean
DiskPart 成功地清理了磁碟。
DISKPART> convert mbr
DiskPart 成功地轉換了選擇的磁碟成為 MBR 格式。
DISKPART> create partition primary size=100
DiskPart 成功地建立了指定的磁碟分割。
DISKPART> format fs=fat32 quick
100 % 已完成
DiskPart 已順利格式化磁碟區。
DISKPART> active
DiskPart 已標記目前的磁碟分割為使用中。
DISKPART> assign letter=b
DiskPart 成功地指派了磁碟機代號或掛接點。
DISKPART> create partition primary size=61440
DiskPart 成功地建立了指定的磁碟分割。
DISKPART> format fs=ntfs quick
100 % 已完成
DiskPart 已順利格式化磁碟區。
DISKPART> assign letter=o
DiskPart 成功地指派了磁碟機代號或掛接點。
DISKPART> exit
正在離開 DiskPart...
C:\Windows\system32>
第二部分
剛剛看到有人說可以不用用到 imagex.exe 來安裝。用內建的 dism 即可。
檢查幾種版本 OS 的指令可以用下面這個。
用這個方法就可以不用理下面的 imagex 那段,執行完直接換做 bcdboot command 即可。
bcdboot command for Windows 8 (and perhaps later):
第二部分(舊的)
要來安裝了。首先要從 Windows 的安裝光碟中將 sources 資料夾裡最大的那個檔案 install.win 給複製出來。並將並不是那麼容易取得的 imagex.exe 放至同一資料夾下。執行下方第一個指令時要切換到 imagex.exe 所在的資料夾。
比較麻煩得到 imagex 的方法是從微軟官方
Windows® Automated Installation Kit (AIK) 裡抓出來,簡單但是有點恐怖的是用
別人提供的 WAIK tool 下載後找出 imagex。
因為同一個 install.wim 裡有許多同型號、不同版本的安裝檔。以上方指令查出自己要安裝的版本代號後,將下方的 3 改成該數字。以 Windows 7 為例,我看到的 install.wim 裡面有 Home Basic (1)、 Home Premium (2)、 Professional (3)、 Ultimate (4) 等版本。看到他列出的專業版代號是 3,所以就以 3 代入執行。
上面這指令就是在解壓縮到硬碟並安裝,所以需時半小時之類的是很正常。如果用夠快傳輸速度的 Thunderbolt 配上 SSD 硬碟的話,這樣可能十幾分鐘就好了。
接著要用 bcdboot 設定開機磁碟。我沒找到給 Windows 10 用的。
bcdboot command for Windows 8 (and perhaps above):
bcdboot command for Windows 7:
結果如下:
Microsoft Windows [版本 6.1.7601]
Copyright (c) 2009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C:\Windows\system32>cd %userprofile%/desktop/temp
C:\Users\john\Desktop\temp>imagex.exe /apply ./install.wim 1 o:
ImageX Tool for Windows
Copyright (C) Microsoft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Version: 6.3.9600.16384
[ 100% ] Applying progress
Successfully applied image.
Total elapsed time: 47 min 11 sec
C:\Users\john\Desktop\temp>o:\windows\system32\bcdboot o:\windows /f ALL /s b:
Boot files successfully created.
C:\Users\john\Desktop\temp>exit
再來直接用圖形化介面把 Boot Camp 的驅動程式複製到外接硬碟中。之後就可以拿去要用的電腦開機,以 alt 選擇該外接硬碟開機。按步驟完成安裝後再將 Boot Camp 也裝完後,一切就完成了。
以後每次想要用 Windows 的時候就用 alt 鍵選擇外接硬碟即可。
重點來了。
因為我試了好幾次,但是都失敗。所以確定可行的就是用這方法來安裝 Windows 8。就別去想 Windows 7 了。
現在已經是完全沒有 Ehci Controller 的年代,也就是想要裝 Windows 7 的時候會很麻煩。
附註 : Ehci Controller 就是 USB 2.0 的控制器, Xhci Controller 則是 USB 3.0 的控制器。
Windows 7 的安裝映像檔的 sources 資料匣下有 boot.wim 與 install.wim 這兩個檔案。
boot.wim 是用在從外接儲存裝置開機環境使用的。
install.wim 裡的資料則是在 boot.wim 階段時會解壓至硬碟並在重新開機後開機至硬碟並安裝的資料。
所以比較重要的是 install.wim。不過想用外接裝置在 USB 3.0 的平台灌 Windows 7 的話,必須要在兩者都將 xhci 的驅動程式塞進去。不然滑鼠、鍵盤、隨身碟都不會動。
首先必須確認 install.wim 裡的版本代號是多少。下方的指令會列出該檔案裡有幾種版本的 OS。
如果想要知道該版本的 OS 還有什麼詳細資訊(如:語言、版號)的話,可以在後方加 /index: 與所想查詢的 Index 代號。
結果如下:
c:\Users\john\Desktop\temp>dism /get-wiminfo /wimfile:./install.wim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映像詳細資料: install.wim
索引 : 1
名稱 : Windows 7 HOMEBASIC
描述 : Windows 7 HOMEBASIC
大小 : 11,709,821,325 個位元組
索引 : 2
名稱 : Windows 7 HOMEPREMIUM
描述 : Windows 7 HOMEPREMIUM
大小 : 12,222,648,039 個位元組
索引 : 3
名稱 : Windows 7 PROFESSIONAL
描述 : Windows 7 PROFESSIONAL
大小 : 12,123,747,682 個位元組
索引 : 4
名稱 : Windows 7 ULTIMATE
描述 : Windows 7 ULTIMATE
大小 : 12,286,429,027 個位元組
操作順利完成。
c:\Users\john\Desktop\temp>dism /get-wiminfo /wimfile:install.wim /index:3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映像詳細資料: install.wim
索引 : 3
名稱 : Windows 7 PROFESSIONAL
描述 : Windows 7 PROFESSIONAL
大小 : 12,123,747,682 個位元組
架構 : x64
HAL : acpiapic
版本 : 6.1.7601
ServicePack 組建 : 17514
ServicePack 等級 : 1
版本 : Professional
安裝 : Client
產品類型 : WinNT
產品套件 : Terminal Server
系統根目錄 : WINDOWS
目錄 : 14331
檔案 : 68198
建立日期 : 2010/11/21 - 下午 12:39:25
修改日期 : 2010/11/22 - 上午 04:08:54
語言 :
zh-TW (預設值)
操作順利完成。
c:\Users\john\Desktop\temp>
在 Windows 安裝映像檔的 source 下有個檔案叫 ei.cfg。把這個檔案移除掉,在安裝的時候 Windows 就會問你要裝哪一種版本。我找資料的時候剛好瞄到有一篇文章有寫這件事。
重頭戲來了!
塞 Xhci Driver 進去。
Xhci 的驅動程式要自己先收集好放到資料夾裡,下面以 Intel USB 3.0 xHC Driver 4.0.0.27 PV 的十二個檔案做為範例。
HCSwitch\x64\iusb3hcs.inf
HCSwitch\x64\iusb3hcs.sys
HCSwitch\x64\WdfCoInstaller01009.dll
HCSwitch\x64\iusb3hcs.cat
Win7\x64\iusb3xhc.cat
Win7\x64\iusb3xhc.inf
Win7\x64\iusb3xhc.man
Win7\x64\iusb3xhc.sys
Win7\x64\iusb3hub.cat
Win7\x64\iusb3hub.inf
Win7\x64\IUsb3Hub.man
Win7\x64\iusb3hub.sys
把上圖 x86 或 x64 裡面的所有檔案都丟到一個 temp 資料夾裡。
我自己是在桌面建一個 temp 資料夾來處理這件事。在 temp 裡面建兩個資料夾 usb 與 work_dir 還有擺要用到的 .wim 檔。
如果檔案跟資料夾都跟上面說的一樣,這樣可以直接複製上面這一塊的程式碼在系統管理員權限的命令提示字元中執行。
結果如下:
Microsoft Windows [版本 6.1.7601]
Copyright (c) 2009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C:\Windows\system32>cd %userprofile%/desktop/temp
C:\Users\john\Desktop\temp>dism /Mount-Wim /WimFile:./install.wim /Index:3 /MountDir:./work_dir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正在掛接映像
[==========================100.0%==========================]
操作順利完成。
C:\Users\john\Desktop\temp>dism /Image:./work_dir /Add-Driver /Driver:./usb3 /Re
curse /ForceUnsigned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映像版本: 6.1.7600.16385
正在搜尋要安裝的驅動程式套件...
找到 3 個要安裝的驅動程式套件。
正在安裝 1/3 - C:\Users\john\Desktop\temp\usb3\iusb3hcs.inf: 已順利安裝驅動程式套件。
正在安裝 2/3 - C:\Users\john\Desktop\temp\usb3\iusb3xhc.inf: 已順利安裝驅動程式套件。
正在安裝 3/3 - C:\Users\john\Desktop\temp\usb3\iusb3hub.inf: 已順利安裝驅動程式套件。
操作順利完成。
C:\Users\john\Desktop\temp>dism /Unmount-Wim /MountDir:./work_dir /Commit
部署映像服務與管理工具
版本: 6.1.7600.16385
映像檔 : C:\Users\john\Desktop\temp\install.wim
映像索引 : 3
正在儲存映像
[==========================100.0%==========================]
正在卸載映像
[==========================100.0%==========================]
操作順利完成。
C:\Users\john\Desktop\temp>
下方這個方法比較常見(Google 結果多為此),比起上面那個三行的缺點就是每個 inf 都要重打一次,不像上面會自己掃。
在預定執行的資料夾裡建 usb3 與 mount 這兩個資料夾。將三個 USB 3.0 相關驅動程式皆放入 usb3 其中。並將 xxx.wim 放至根目錄下。
如果在做 /unmount-wim /commit 的時候遇到錯誤,可以關閉開啟的檔案總管後再試,很可能是這個問題。
不過就算他報錯,通常的狀況是他其實也已經做好了。
要記得! boot.wim 與 install.wim 都要各做一次!
不過通常來說,現在的電腦都不能裝 Windows 7 了。
這東西在 iPhone 3GS 到 iPhone 4 的年代就有了。不過當時是做在 30-pin dock 上,在某個時間點才有出現做在耳機孔的發射器。
我目前用的方法是自製器材(二十元)與搭配免費 App,還有
一份工作 。
所需 App: ZazaRemote (also available on
Google Play )
所需材料: 紅外線發射器(NT$8)x2、3.5mm雙聲道頭(NT$10)、電線(NT$20)
電線是為了做漂亮一點所需要用的。
我當初買電線是為了要做紅外線接收器。不過實際操作後,紅外線接收器雖然實測有收到訊號,但是我並沒有拿它來錄遙控器訊號。因為我發現有免費的 ZazaRemote。
因為七月底要辭職了,我在七月十五日的時候去光華商場對面的光華電子地下室(?)買材料。後來又因為我嫌發射頭做太醜,七月十八日又去買單純做發射頭的材料。
紅外線發射接收器材料
紅外線發射接收器成品
做這次的總花費是新台幣 83 元,各項金額為結帳金額會打九五折的做紅外線收發器材料之紅外線接收(NT$25)、紅外線發送發射(NT$8)*2、USB Type A 公頭(NT$12)、3.5mm單聲道頭(NT$5)、3.5mm雙聲道頭(NT$10)、電線(NT$20)。
主要參考文章是這篇《
[DIY]便宜好用-使用耳機孔的IR遙控器(適用可播.WAV的player) 文長圖多 》,因為這是 Google 第一名。
而我去買材料的那間店,剛好就是內文所述的「我是在光華的源達買的」。所以我其實是抱持著「我可以直接抄那篇文章作者的做法依樣畫葫蘆做出來」的心態在亂搞的。
我那時根本不知道紅外線接收器的型號,我自己後來上網亂找,覺得應該是「FM-6038LM-5A」這顆。但是我在十八號去的那天,有特別去照紅外線接收的盒子,上面寫的是「PL-IRM0101-3」。反正就是拿型號去
ALLDATASHEET.COM 查接腳的用途。
紅外線接收器 PL-IRM0101-3
買的那天,在店內只有找到單芯漆包線(應該是這個名字吧?),後來鼓起勇氣問店員後,他才帶我出店門,因為電線放在外面。他指了兩種給我看,我後來是買電線裡面三條都有包起來的線。他只給我看的另一種是裡面兩條線有包起來,還有一條線是沒被包起來的。不過他們這些線材,都是一公尺一賣。我之前要買熱縮管也是要買一公尺。真的用不到那麼長啊⋯⋯
我十六號帶去公司做,早上 Robin 看到我帶過去的材料包後就一直說他要看我做。我在做的時候一直被他嫌做得很醜,然後他就下來幫我焊了。不過他焊的也沒差多少⋯⋯
最大的差別,是他「後來」才跟我解釋他當時的意思是用電線去焊在 3.5mm 耳機接頭與紅外線發射器的尾端連起來,等焊好之後再把線塞進去耳機套裡。這就是我第二次的做法,成品長相真的比較好看。
VIDEO
我看到上面這個影片的作者焊起來真的好輕鬆喔。不過他有東西可以固定材料。但我真的不知道他怎麼可以把那個耳機套那麼輕鬆地套回去,我做的時候明明覺得耳機套的寬度不夠啊。
因為在台北的時候,沒有遙控器也沒有會收遙控器訊號的東西讓我測試。我是回到台中後配上 ZazaRemote 才確定做出來的東西可以用。紅外線接收器是在公司的時候直接用
Audacity 錄環境的波形。以遮住或不遮來看有沒有波形出現來確定東西是可以用的。
我當時有想要找別人做好的聲音檔直接看波有沒有發出來,但是唯一找到有提供聲音檔的網誌《
DIY 紅外線控制器(IR remote control) on Android. 》雖然也是 Canon 高階機型,但是我用 GoodReader 一播程式就直接當掉。不知道是聲音檔太短還是聲音檔毀損的問題。
我目前是成功只有用 ZazaRemote。但是去控制冷氣跟電視的時候,經常失敗倒是真的。好歹是勉強可以用啦。
紅外線發射器製作
就是買兩個紅外線發射器,把長短腳反著對接(負極接另一個的正極)。如果長短腳已經被剪掉了,可以直接看裡面的斷面,兩個相反接在一起意思也是一樣的。再把 3.5mm 雙聲道耳機頭的接地拆掉(最長的那個就是接地),各接到較短的那兩個頭上。
因為不需要考慮正負極,所以這東西的做法真的很簡單。只是考驗你焊接的功力,能不能焊出漂漂亮亮的樣子。
文章一開始所需材料中的「一份工作」就是因為除了材料之外,我還有用到的焊槍、焊錫、吸錫槍、撥線鉗、斜口鉗、熱熔膠、、等等這些東西,全都是拿公司的來用。
話說,我是聽 Robin 講才知道放在焊接桌上的熱熔膠的用途是為了絕緣。我雖然知道它可以絕緣,但是我就是沒把兩件事聯想在一起。
紅外線接收器製作
首先要先確定接收器的規格,例如接腳是不是支援 5V 腳、接地腳與 DATA 腳。再來還要確認 USB 的 5V 接腳與接地在哪裡。
USB 接腳:《
USB 接腳說明 》
當時在網路上找到「可能」是我買的那顆接收器的接腳圖:《
Arduino練習:紅外線傳送與接收 》、《
[很好DIY] WinLIRC電腦萬用紅外線遙控器 》
警告 :如果沒焊好並做好絕緣就接到電腦的 USB 孔,可能導致 USB 孔燒壞毀損。嚴重可能導致 USB 控制器損壞,最嚴重可能導致電腦毀損。
這種警告的東西當然要寫嚴重點。因為真的可能會發生這種事。不過我做好的沒發生這種事就是了。(哈)
我當時根本沒管這型號是不是 5V 的輸入,就直接當成是 5V 的來做。我那時想著是跟該篇文章作者所買到的價錢都是一樣的,所以應該是同樣東西的吧⋯⋯
反正我就是不管三四十二的亂做就是了。(哈)
我當時是直接買單聲道的 3.5mm 耳機頭給接收器用,還特別挑跟發射器要用的頭不一樣的顏色。雖然那邊就只有黑色跟紅色可以挑。不過直接買單聲道的有個好處,就是雙聲道要十元,單聲道只要五元就好了(哈)。
關於「USB Type-A 公頭」這東西,我在那間店是有看到 90˚ 與 180˚ 的,雖然文章作者是買 90˚ 的,但是我覺得 180˚ 應該會比較好,所以買的是 180˚ 的。不過我實際在用的時候,因為我還沒有真的拿東西去讓它接收,所以我也無從評論啦。我是覺得好像兩者都不好用就是了⋯⋯
IR Transmitter test
VIDEO
這個是我第二次做的發射頭。
順帶一提,要錢的 App 有
DSLR.Bot 這個。雖然我覺得他售價過高,但是聽說他是有用的。這篇《
用 iPhone 搖控相機:自製紅外線遙控自拍器 》就是在介紹 DSLR.Bot 這東西。
這個方法是給 Windows 用的。 Mac 版的還沒看到有人寫教學。
照片參考可以看這篇《
Multiple App Accounts Using BlueStacks 》。
首先就是下一步安裝法安裝完 BlueStacks 。
執行 BlueStacks 登入 Google 帳號授權 App Store 與 AppSync,再從 Google Play 下載要使用的程式,如: LINE: Disney Tsum Tsum 。
關閉 BlueStacks。從 %ProgramData%\BlueStacks\Android\ (%ProgramData% 在舊版 Windows 可能會沒有,但這通常代表 C:\ProgramData)將 Data.sparsefs 這個資料夾複製個幾份。改名為 Data1 .sparsefs、 Data2 .sparsefs 等等,再刪掉 Data.sparsefs 這個資料夾。
將以下文字以記事本另存新檔成 LaunchApp.bat。
Batch 檔的程式,一開始是先把變數 num 設為 1,再檢查輸入的第一個變數是不是空的,不是的話就把 num 設成輸入的第一個變數。
再來執行 HD-Quit.exe,以及刪除 Data.sparsefs。並用 mklink 連結 Data%num% .sparsefs,最後以捷徑配參數執行所需程式。
若目的非執行 Tsum Tsum,這樣就需要改動上方 Batch 檔的最後一行指令。
開啟 BlueStacks 在桌面上建立的 App 捷徑資料夾,在要執行的程式上按右鍵選「內容」看「目標」。
以 Tsum Tsum 為例,就會是「"C:\Program Files (x86)\BlueStacks\HD-RunApp.exe" -p com.linecorp.LGTMTMG -a com.linecorp.LGTMTMG.TsumTsum
」。
因為我用的 Batch 檔內容跟上面那篇參考文章裡的有些不一樣,所以這部分跟他的文章內容有差別。
以 LaunchApp.bat 為來源,製作數個捷徑分身。並開啟「內容」在「目標」的最後面增加 1234。
假設 LaunchApp.bat 放在桌面,這樣應該會看到「目標」所列內容如下:
Z:\Roranicus\Downloads\LaunchApp.bat
在每個捷徑最後面加上輸入的參數值 1234,就完成了! Z:\Roranicus\Downloads\LaunchApp.bat 1
這個 Batch 檔目的很單純,就是把區域連線給關掉再打開。之前公司的有線網路有問題,必須要這樣搞才能夠上網。因為剛好有些東西可以參考,就這樣搞出了這個 Batch 檔。
適用於 Mac OS 的 Paragon 驅動程式
這東西原本的說明是給 Seagate 的硬碟用。
但是我發現在 SATA to USB/Firewire 800 後面的硬碟就算不是希捷的,那條轉接線是希捷的 USE 系列轉接線,這個 NTFS 驅動程式對這種配置的硬碟也是有效的。
NOTE: Nokia S60 系列的 Nokia N78, Nokia N82, Nokia N95 應該也都可以用。
找了好久,找到的都不是那麼的可以用。因為當時找資料時是用另一台電腦,後來還把電腦用 GHOST 給還原掉,所以現在沒有當時的網頁連結可以附註。
以
Nokia N79 找到的 Microsoft 網頁裡頭給的是 Nokia Suite。必須要用另外找的
Nokia PC Suite 裡面的通訊錄「匯入」功能才有除了 .vCard 之外的,如: .csv 等等的匯入功能。
不過以上都是廢話,因為我是這個功能一直試失敗。根本不知道 Nokia 他想要的檔案格式長怎樣,用 .csv 的每次都跟我說「格式錯誤」。看了真煩。
我目前是出來的方法
不是很完善 ,但至少大致上有過去。
除了一個聯絡人裡有很多組電話的這種 。
首先,從 Google 將聯絡人匯出時,不要選「所有聯絡人(All contacts)」,可以自己勾選,或是選「我的聯絡人」那個群組。輸出的時候選擇 vCard。
因為「所有聯絡人」會包含平常寄信的對象,如:客服信箱之類的,但他並不是你真正的聯絡人。這種沒有被編輯過的聯絡人(尤其是只有一個電子郵件位址的),會導致用 Nokia 的程式匯入失敗。
匯出的時候格式選擇我有選過 Google CSV 與 Outlook CSV。雖然 Google CSV 裡面的編碼是正常的可是沒人吃這格式,但是禍不單行地我換過好幾種 Outlook CSV 編碼的格式,沒有一種是可以成功顯示中文字元的。我有上網抓 Outlook Express 想要直接匯入 Outlook CSV,就是這個給了我用 Windows 7 內建的通訊錄匯入的靈感。
Convertz 載點:
重灌狂人論壇
因為垃圾微軟的關係,所以從 Google 通訊錄匯出的 vCard 檔必須要把比較優秀的 UTF-8 轉成 Big5 才不會有亂碼產生。這時就是要派出老將 Convertz 來擔任這樣重責大任。我因為太久沒用了,還找了一下才會轉檔。
Convertz 執行後隱藏在視窗最上方,滑鼠移過去各個選項就會出現了。要用的功能是最左邊的那一項。
先從左上方的「來源檔案」找到要轉換的檔案所在的資料夾,選「加入」到右邊的「檔案清單」後,可以按「目的地」下方左邊的那個按鈕直接把來源的路徑給複製到輸出路徑(這樣會在提示後覆蓋掉原始檔案)。再來就是在「進階選項」選擇檔案原始編碼(UTF-8)以及欲轉換成的編碼(Big5),以及把最下方的「轉換檔案名稱」取消勾選,並勾選「轉換檔案內容」。
Convertz
設定都選擇好了之後就可以按右方中間的「開始轉換」,並在提示視窗選擇覆蓋原始檔。這樣就完成這部分的動作了。
取得編碼為 Big5 的 vCard 檔,因為我這邊只有用 Windows 7,所以只以這個來說,不過新版的 Windows 8、 Windows 10 應該也是有這功能啦,只是 Windows XP 就不知道有沒有了。
找使用者名下的通訊錄資料夾。路徑應該為 C:\Users\
USERNAME \Contacts 。
從上方選單選「匯入」並選擇「vCard」格式,去選擇剛剛轉出來的 vCard 檔。選完後每一個聯絡人的資料都會跳出一次視窗詢問,我當時其實沒有認真的看有什麼東西,直接狂點「確認」 XDDD。
Windows Contacts
那個多重電話號碼會漏掉的問題應該就是發生在這邊。
假設資料已經漂亮的全數匯入到 Windows 7 的系統聯絡人裡。
下載有點難找到連結的
Nokia PC Suite 來進行下一步。
安裝完會需要將手機插上去讓程式偵測到。我有試了 USB 連接線連接以及藍芽連線,兩個都有成功。不過當年的手機真的是設計好多插槽啊。現在的充電跟傳資料都是靠 MicroUSB,當年傳資料是 MicroUSB,充電還有另一個插槽。
我當時試 Nokia PC Suite 「通訊錄」功能內建的匯入功能試了很久,但總是有問題。用 vCard 分割程式每次都是分到某些聯絡人,程式就會當掉。這個通訊錄功能真的很糟糕⋯⋯
我試成功的方法是用「同步」的方法來將 Windows 裡的通訊錄同步到手機裡。
Nokia PC Suite - Sync
這邊設定沒啥好提的,只是手機一定要連上才能夠用這功能。
我是把行事曆等等的同步都拿掉,只同步通訊錄進去手機。因為我現在只打算拿這支手機來打電話。
iPhone 在低訊號的地方耗電量真的傷太大啊。拿這老機出來純講電話。不過現在真的感覺手機突然之間變好輕喔 XDDD。目前唯一的問題就是 N79 沒辦法直接透過 Wifi 分享網路給 iPhone。
就這樣啦。
至少需要兩項東西,分別是「格式化隨身碟並做成 Dos 開機碟」的工具,以及「Ghost 11.5 DOS 版」這工具。而「DOSKEY.COM」這東西讓 Dos 下可以按 Tab 鍵來自動完成。
Bootable Dos:
HP USB Disk Storage Format Tool (or use
Format USB )
Ghost 11.5:
Usboot Norton Ghost
DOSKEY.COM:
Enhanced DOSKEY.com
開啟「文字文件」將以下內容存成「AUTOEXEC.BAT」:
開啟「文字文件」將以下內容存成「M.BAT」:
懶得解釋了。那兩個 Batch 檔都要放到隨身碟根目錄下。
剛剛提到的那些檔案要放到以下這些路徑才可以直接用上面的 Batch 檔。
Tool4Dos\doskey.com
Tool4Dos\Ghost\MOUSE.COM
Tool4Dos\Ghost\GHOST.EXE
格式化成 DOS 隨身碟的工具要在格式化的時候順便選 DOS 格式化所需的那些檔案路徑,正常來說在下載下來的工具壓縮檔裡面有 DOS 所需的工具。
M.BAT 是為了在 DOS 下有選單。我原本看到的範本是每一個工具用一個 Batch 檔,導致隨身碟下檔案目錄超級亂的。後來想到用第一個傳入 Batch 檔的這個方法來寫成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