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系列開箱

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Upgrade Cable — FireWire® 800 (STAE102) 開箱

直接先說結論:我買錯了!!!

我會想要買這個東西有個很大的因素是因為 FireWire 800 速度快過 USB 2.0,另一點是 MacBook Pro 只有兩個 USB 插槽,而我現在就有兩個外接硬碟了。正常情況下我是不會用到 FireWire 800 的那個地方,想了想這樣浪費一個插槽真的不太好,所以就打算買 FireWire 系列的外接盒。因為找了許多的外接硬碟盒,通常都是 USB 2.0,其他的(USB 3.0、eSATA)都很貴。 USB 3.0 MacBook Pro 硬體不支援,跑不出那個速度(這樣就乾脆買 USB 2.0 還可以省點錢)。無法在 MacBook Pro 13 吋裝擴充卡,所以 eSATA 也沒辦法用。

找到的 FireWire 卻大多都是 400 的。所以當我看了這篇文章「DuoE的隨手記: [開箱] Seagate GoFlex FireWire 800(佛心級的硬碟外接套件)」,我就打算買 Seagate 的這個了。雖然他裡面寫的讓我會錯意了,或者說他沒寫清楚 = =,反正就是讓我買錯了。
寫到這邊突然想到,何不直接買 2.5 吋隨身硬碟的連接線,隨身硬碟要外接電源那也太 Over 了吧!以 1394 的供電能力不要說硬碟,一台主機都推得動了。


就算真的沒有拉 12V 的電源出來,非外接電源不可,又何必選擇原廠不夠力的輔助電源?至於怎麼自己外接電源就不是難事了,網拍找 SATA 變壓器、 SATA 公母線 兩樣東西就可以了。

綜合以上觀點,最值得購買的產品是 Seagate GoFlex FireWire 800 升級連接線,除非很在意那一點點的美觀性,或者打算長期接著當固定週邊,否則真的沒有很建議購買連接座,因為 3.5 吋硬碟要使用 GoFlex 外接解決方案就必須使用輔助電源,這樣就很難讓整線簡潔,至於要長期連接的話,就姑且相信他的電源管理能力吧!(GoFlex 的硬體自動休眠還真的不錯,實際於 Mac mini Server 上使用,因為是 64 位元的模式,附加的監控設定軟體無法使用,但硬碟還是會固定時間休眠,等到存取硬碟時就會聽到明顯的馬達運轉聲)
我就是因為那句「一台主機都推得動了」。所以就單純(呆蠢)地從「PChome 24h 購物」下訂單了。我以為靠 Firewire 800 的供電可以撐起一臺主機,所以想當然的,一個 3.5 吋硬碟也不是難事吧?雖然現在想想真的夠白癡,那有可能一臺電腦跑得動(我當時是這樣想的)。

而經過我剛剛研究許久得到的結果,上面(藍字處)的圖沒有錯(我原本以為放錯了),但是他說只要再多買兩項東西就可以,這個說法是錯的。硬要說他對也勉強可以,因為電源部分只要買一個「AC 110V 轉 DC 12V/1A 變壓器,大4Pin接頭」,加上一個「大4Pin接頭轉 SATA 電源接頭」就可以了(紅字:關於電流需求就要看硬碟需求了)。但是它上面的圖明明就是放 SATA 延長線的圖(我看不出來是電源還是傳資料的)。總共需要三項東西,電源兩樣(4Pin變壓器、4Pin到SATA轉接),SATA延長線一樣,總共三樣。感覺上這網誌的作者真的是誤人不淺啊(至少我被大誤到了)!

我當時發現東西到台中的時候還很高興咧!
There is another package arrived.

阿嬤拿上來的時候說好輕,好像裡面沒東西
阿嬤拿上來的時候說好輕,好像裡面沒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拍這張重量照了。 300g 呀~

裡頭捲了兩層泡泡(這東西要叫啥阿?)
裡頭捲了兩層泡泡(這東西要叫啥阿?)
我剛剛已經開始在捏爆他了!

我床三雄(熊)聚會
我床三雄(熊)聚會
原本是想要拍出野人看高科技物品的感覺。但是他們兩個似乎趴的很高興。而鏡頭前這位則是在冷眼看他們。

繼Jabra Extreme之後,寶寶再來一張合照
繼Jabra Extreme之後,寶寶再來一張合照
可惜這次照糊了

內容物照:有限保證介紹書一本,快速入門指南,本體
內容物照:有限保證介紹書一本,快速入門指南,本體
這張會這樣照的原因,請看保固其有多長 九十天!!!

排線接頭是直接坐在一起的,可以插到市面上的SATA硬碟。
排線接頭是直接坐在一起的,可以插到市面上的SATA硬碟。
能不能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個沒對到焦的是 Firewire® 800 接頭
那個沒對到焦的是 Firewire® 800 接頭
Firewire® 要授權的呀(所以才會加上®)!而且因為需要授權費才會賣那麼貴!!順帶一提,我這幾天為了外接硬碟的事情,順便找到一些資料。其中有一條就是說我買的這顆硬碟屬於出包系列。不管是 WD 或是 Seagate,出包系列總是讓人又驚又怕,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掰掰了。網路上敘述的狀況是三不五時電腦會 LAG/當掉,過幾秒又好了。我前一陣子用 Windows 7 的時候一直遇到,我沒想到是這個問題。


下圖這個方案,完全無效!!!(因為電壓不足,推不動)

有段高度差,要找東西墊高硬碟(不然這個排線是很脆弱的,我就折歪過一個SATA排線)
有段高度差,要找東西墊高硬碟

不過我的兩個 2.5" SATA 外接硬碟,我將外殼拆掉後,兩者都可以接上這個給 MacBook Pro 13" 用。原本以為 WD 的讀不到,後來試過 Fujitsu 確定成功後再試一次 WD 的就成功了。根據 Fujitsu 測試速度的結果,硬碟讀寫每秒大概都有 40MB 的成績。(後來補充的:有到 50MB/s)

可是我看過硬碟外部寫的需求,明明這顆 WD15EARS 只需要 5V/0.7A or 12V/0.55A,iPad 充電就要 1A 才可以充。 MacBook Pro 就可以直接充 iPad 的電(雖然很慢),為啥不讓我直接用硬碟!!!(我知道這段話觀念錯誤很多,不過原諒我一下,我沒讀書 :D)


PChome 連撿貨單一起寄幹嘛?
PChome 連撿貨單一起寄幹嘛?

下面這是我買的連結:
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FireWire 800升級連接線(STAE102)

而我真正應該要買的應該是這個(因為我要給 3.5" 硬碟用,通常是需要外接電源的):
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Desk FireWire 800升級底座(STAE105)

有個人的文章就是在提它,而且也是跟我所想要用的方法一樣是裸機:《一路往前走! » Seagate GoFlex Desk Firewire 800/USB 2.0》。上面那個讓我誤會的就當作不存在吧!
雖然 PChome 的網頁並沒有寫支援 USB 2.0,但是經過我上官網確認過後,由後面的「STAE105」(應該)可以確定是有,外加他下面的配件有寫到 USB 2.0 的線。

我想過了,雖然這個是 PChome 網路購物,理論上來說是可以退貨的。但是我想想這條轉接線雖然是買錯的,但是也可以給其他 2.5 吋的硬碟用。雖然我沒有幾顆,現在就兩顆。之後傳輸線或是晶片壞掉的時候,就不用再去買新的,可以直接用這個了。聽說 FireWire 800 的傳輸速度可是很快的呢!!!!(可是似乎沒有到我想象中的那麼快,真的有點小失望)

只不過現在有個大問題,根據我查到的資料 SATA 排線的耐用程度很低,頂多插拔 50 次而已。破壞狂之前再拆電腦的時候,就把另一顆現在裝在桌機裡的 250GB 排線給用歪了,現在是靠著那條裡頭有著硬碟插座的線死撐。所以我有點小擔心。





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Desk FireWire® 800/USB 2.0 (STAE105) 開箱

其實我每次雖然說是在弄開箱,但是我真的不會像 Mobile01 裡的某些人懂得開箱文該怎麼照重點,文章該提到那些會有人關心的問題。所以我都是拿寶寶來當作陪的 XDDD。反正就算沒有照到東西,至少我有拍到寶寶。

跟昨天一樣的包裹照
跟昨天一樣的包裹照!

這次撿貨單放在最上面
這次撿貨單放在最上面

端正坐好的寶寶,與今天報到的傢伙
端正坐好的寶寶,與今天報到的傢伙
寶寶不喜歡他,學他黑。他還比較喜歡 Jabra Extreme 的盒子,至少是部分透明的。

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Desk FireWire® 800/USB 2.0
Seagate FreeAgent® GoFlex™ Desk FireWire® 800/USB 2.0

下方有 FireWire 800 跟 USB 2.0 的圖示耶!
下方有 FireWire 800 跟 USB 2.0 的圖示耶!

卡趴趴看著它,側面也寫著 FireWire 800 USB 2.0
卡趴趴看著它,側面也寫著 FireWire 800 USB 2.0

這比較重了,500g,比昨天的多重 200g。
這比較重了,500g,比昨天的多重 200g。

這才是真正的要開箱啦!
這才是真正的要開箱啦!

有變壓器、世界各種轉接頭們、連接線兩條, Desk 本體
有變壓器、世界各種轉接頭們、連接線兩條, Desk 本體

這就是把所有東西都取出來的樣子
這就是把所有東西都取出來的樣子

變壓器還有個保護蓋耶!壓下去取出保護蓋。
變壓器還有個保護蓋耶!壓下去取出保護蓋。
左邊的那個就是台灣要用的插頭

兩個 FireWire 800 頭,所以可以坐串接!必要時也可以用 USB 2.0 跟其他 Windwos 電腦傳。
兩個 FireWire 800 頭,所以可以坐串接!必要時也可以用 USB 2.0 跟其他 Windwos 電腦傳。

接上後硬碟大部份都是懸空的
接上後硬碟大部份都是懸空的
真希望有出單純的 FreeAgent GoFlex 外接盒

底部有四個防滑墊
底部有四個防滑墊

經過我以A4白紙加工後的完成樣
完成樣
我用A4白紙疊疊疊,作出這個東西。我把排線那邊靠著螢幕,希望不要斷掉啊!

FreeAgent® GoFlex™ Desk 與 FreeAgent® GoFlex™ Upgrade Cable
FreeAgent® GoFlex™ Desk 與 Upgrade Cable
透過可串接的 FireWire® 將兩台硬碟串至只有一個 FrieWire® 800 插槽的 MacBook Pro。確定可以使用。

現在突然變得很多線的桌子
現在突然變得很多線的桌子
不插 Time Machine 的話就會只插著一條電源線。


那個 Fujitsu 的 2.5 吋硬碟,經由原本買的 USB 2.0 外接盒與電腦傳輸的速度,讀我忘了記(不重要嘛!),寫是每秒約 30 MB。經由 FireWire 800(就是買錯的那條)則是達到了每秒 50 MB。測試時的接法是經由 FreeAgent GoFlex Desk 串接到電腦上。

而 WD 的兩個都還蠻有問題的,所以就不提了。(我對於 WD 的信心已經快要消耗殆盡了)我用來做 Time Machine 備份的 WD15EARS(出包版),一開始穿輸速度是幾 MB 在跑,可是到後來變快變到每秒約 54 MB。我不知道這樣速度是不是正常的(雖然網路上的人大約也都是 50 MB),可是剛開始傳輸的那一段時間(不是只有幾秒而已)都只有幾 MB 的速度,我真的很苦惱到底該怎麼修理。都已經被確定有問題的系列, WD 跟 Seagate 還敢拿出來賣,真的很糟糕耶!

那個有問題的 WD15EARS 我目前的做法是用跳針(Jumper)將硬碟上的 7 與 8 號針腳給短路(根據網路上找到的資料)。這樣的速度有比較好一點,不然之前是都在個位數跑(不到 1 MB 的那種)。可是我之前也沒測很久,都是看一開始速度太慢就取消掉。說不定其實根本沒變(我覺得很有可能)。



而我的那台舊電腦因為在 Mac 系統裡要抓 eMule 真的是太麻煩了。所以我就用遠端遙控,把那台電腦的螢幕給拆掉了。雖然滑鼠跟鍵盤是用藍牙無線連接,但是這樣直接看起來,電腦只有一條線—電源線而已。真的是好清爽啊!!!(雖然我現在已經在肚爛那條電源線了)

為了要能夠更好地控制電腦,所以我上網查了要怎麼讓電腦自動撥接(由 PPPoE),以及自動登入(遠端需要密碼呀)。

關於自動撥接的方法,把微軟官方說明去與重灌狂人所使用的方法綜合起來就會是最簡單的方法。不需要輸入任何命令碼。

自動撥接:
設定的部分就不用提了,只提有關「自動」的部分。方法就是把撥接還要確認的那個選項取消勾選,再將連線設定用個捷徑到啟動資料夾裡。就這麼簡單!
重灌狂人是建立捷徑的地方用命令列。
微軟說明區是在開啟網路連線的地方用命令列(多點幾下就好了啊!)。

重灌狂人:http://briian.com/?p=4972

微軟技術支援: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977868/zh-tw

自動登入:
這很無奈的一定需要用到命令列。因為「netplwiz」(使用者帳戶)我不知道怎麼直接用點的叫出來。方法也不難,開啓使用者帳戶後,將「必須輸入使用者名稱和密碼,才能使用這台電腦(E)」給取消勾選,接著輸入密碼。這樣就完成了!

重灌狂人:http://briian.com/?p=5008

微軟技術支援: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974502/zh-tw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Nov. 28th, 2011: 使用 Mac OS X 心得

Latest update: Dec. 25, 2013

Multi-Touch 實在是太好用了!!但是 Mac 系統的文字文件功能真的有點糟糕,發現編碼不對就死也不打開。這樣真的很麻煩啊!!!



這篇應該是我這幾天的綜合心得。

安裝程式的方法是從網路上抓要安裝的程式,通常下載下來的附檔名是「.dmg」,這是一種映像檔,跟 ISO 意思差不多。在檔案上面點兩下, Mac 就會將映像檔掛載到系統。打開後會看到一個「.app」檔,在 Mac 中就是應用程式啦~可以把它拖到「應用程式」那個資料夾裡(我通常都是拉到裡面去),或是擺在原處,也可以拉到 Dock 上(拉到 Dock 只是建立捷徑而已)。其實 .app 好像只是資料夾後面加個 .app 名稱而已。

在本文中所有的 Mac 系統按鍵都是寫小寫的,如果有些是寫大寫的,如:「command + F」,那代表要按「shift + f」使用大寫的「F」。

以下是我的 Launchpad 內 Mac OS X 10.7 內建的程式們
LaunchPad 1 (Mac 內建)



開始介紹啦!

BBS 軟體
就兩個,一個是知名的 Nally,另一個是大陸人做的 Welly。我現在是用 Welly 比較多。

Welly 官網: Welly
Welly 載點: http://code.google.com/p/welly/downloads/list

但以上這兩款跟 PCMan 相比的話,雖然他們也有表情符號可以插入。但是他們不像 PCMan 可以設定快速鍵輸出。這點就是為什麼我愛 PCMan,我都用快速鍵在笨版、Joke 版找推文超過 60 的文章,以及轉信到我自己的 Gmail 信箱,還有用這個來登入 PTT。

這兩個程式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剛開程式後,你一定要把正常白色給調掉,不然你會覺得怎麼這麼暗!!(在「偏好設定」的「顏色」中)

在這邊註記一下怎麼使用 Welly 自動登入 BBS。

P.S. 附註一下,在 PCMan 中按 Ctrl + Enter 叫出「快速輸入表情符號」。而在 Welly/Nally 裡是按 command 鍵 + e 叫出「表情符號」。

eMule
放棄在 Mac 用 eMule 了

我目前是用 VMware 模擬 XP 來用。選擇 XP 是因為比 Windows 7 省資源。

BT: µTorrent
因為我自己本身在 Windows 最近都是用這套,很幸運的它有 Mac 版,過去用的 BitComet 就忘了它吧!不過這套也開始糟糕化,在安裝的時候要小心地選贊助廠商選項,不然可能會不小心安裝了不該裝的東西。

µTorrent 官網: µTorrent - a (very) tiny BitTorrent client
µTorrent 載點: http://www.utorrent.com/downloads/complete?os=mac

想要點 magent link 就直接開啓 µTorrent 不顯示確認視窗直接開始下載,要調整設定中的兩項:
勾選「Start downloads automatically」、
取消勾選「Display window with torrent details」。

Browsers
這就沒啥好講的,我直接忽略掉內建的 Safari,馬上安裝 Firefox (by Mozillla) 跟 Chrome (by Google)。

Firefox 官網: Mozilla Firefox
Firefox 載點: 同上(因為我沒辦法直接找到可以連到載點的連結,換成附上一個 Filehippo 的)

Chrome 官網: Google Chrome
Chrome 載點: https://dl.google.com/chrome/mac/stable/GGRO/googlechrome.dmg

以下是一些關於無滑鼠的觸控板操作方法。

播放軟體
在 Windows 裡有許多包好解碼器的播放軟體,如我愛用的 K-Lite Mega Pack。但是在 Mac 的選擇真的很少。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超級跨平台之 VideoLAN 出品的 VLC media player。再來就是從 BBS 找到的 MPlayerX。

因為我現在主要是用 MPlayerX,所以我把它移上來。(本來是放第一個提到的 VLC)
MPlayerX 官網: MPlayerX
MPlayerX 載點: http://mplayerx.org/download.html
因為 Mac App Store 強制上架程式要支援 sandbox,導致他一些功能做不出來。所以他不在上面更新了。
VLC 官網: VLC media player
VLC 載點: 同上(有一個各版本 Mac 可用的 VLC 載點清單

我自己平常是在用 MPlayerX,雖然他不支援播放清單,但它可以自動抓下一集。如果檔名有按照規則的話,它會自動播放下一集,至少聊勝於無啦~大不了用 Autometor 批次加連續編號在檔名前面。而且他的手勢操作真的很好用,其他幾樣播放軟體都沒有這項功能。雙指在觸控板往上下滑動的話就是調音量,左右的話會是快進與快退(左右的這項功能要進設定調整才會有,預設是關閉的,可能是因為快轉時的播放器處理的效果不佳)。方向鍵上下是快進/退一分鐘,而左右是快進/退 10 秒。他還有聲音/字幕延遲,以及調整播放速度(按 [ 、 ] )等功能。

順便提一個給內建的 QuickTime Player 擴充解碼器的外掛 Perian,這可以讓 Finder 的 AVI 影片縮圖顯示出來。

Perian 官網: Perian
Perian 載點: http://perian.org/#download

Subler (為 mpeg4 影片嵌上字幕)
因為我找到內建字幕的電影我才知道能夠在 m4v 或是 mp4 這種格式檔案上直接加上字幕,而且還可以選擇要不要顯示字幕。教學文上網搜搜就有了,我就不附了(故意不附的 XD)。

官網: subler
載點: http://code.google.com/p/subler/downloads/list

看漫畫軟體
在 Windows 用 MangaMeeya 看漫畫,到了 Mac 只好重新找過。找了好幾個都沒有找到像日本人所做的 MangaMeeya 那麼舒適,可以直接用滑鼠往下滾把所有的漫畫連續看完。只不過也是日本人做的這個可以放大圖片後用雙指控制觸控板移動畫面,也算是還可以啦。

cooViewer 官網: cooViewer
cooViewer 載點: 1.2b24(目前最新版 2011/5/29 ,檔案列在右邊)

Multi-Touch 觸控板
BetterTouchTool 官網: Better Touch Tool
BetterTouchTool 載點: http://www.boastr.de/BetterTouchTool.zip

現在是用來讓瀏覽器切換分頁,用三根手指頭向左滑切換到右邊的分頁(iOS like),反之亦然

看到他有一個用途是給看 BBS 的 Welly 與 Nally 改按鍵設定用的。就是把原本的 Fn + up = Page Up 改成其他的快捷鍵。不過我沒有用。

小畫家
在 Mac 裡,並沒有內建繪圖軟體。 Google 到的前幾項全都是在推薦 Paintbrush,也有人在推薦 Skitch。兩者都是用過後,我自己是用 Paintbrush。因為就只有他才可以達到我要的裁圖功能。我之前用小畫家都是放大後,再將圖片大小看像素來改變大小的。可是這款並沒有辦法以像素來選怎要框選的範圍(不然就是太麻煩了),它的畫布並不能隨意更動。你開啓的時候是多大的,就只能要用多大的畫布。要換也可以,只是要自己算大小。我現在是先將要裁取的部分切好剪下到剪貼簿(clipboard,複製的那個暫存區),在開新檔案時選擇「New from Clipboard」。

Paintbrush 官網: http://paintbrush.sourceforge.net/
Paintbrush 載點: http://paintbrush.sourceforge.net/downloads/

Skitch 官網: http://skitch.com/
Skitch 載點: http://itunes.apple.com/us/app/skitch/id425955336?mt=12

這款 Skitch 比較主打的是社群分享的功能,不過它可以擷取螢幕圖片而且可以自定要選的範圍。(雖然 Mac 內建的 command + shfit + 4,也是這樣做的)

FTP
這沒啥好說的,就是 FileZilla 啦。

官網: Filezilla
載點: http://filezilla-project.org/download.php?type=client

附註一件事,這點 Windows 贏了 Mac ,但也輸了 Mac。 Mac 是可以用 Finder 的「連接伺服器」連到 FTP 查看檔案、下載檔案。但是不能上傳檔案。而 Windows 的檔案總管可以上載也可以下載,但是編碼是亂碼的。只不過如果有編碼的問題,還是乖乖地用軟體上載吧。

關於那些中文或俄文的檔名,我用 FileZilla 上載到 Hinet 的 myweb 空間。從 Mac 的 Finder 看是檔名的編碼是正常的, Firefox 以及 Chrome 瀏覽也都是正常的。但是 Windows 的檔案總管看是亂碼的。以上都是用「 ftp://ID:PW@server:port/ 」( EX: ftp://testid:textpw@192.168.1.1/ or ftp://testid:testpw@ftp.server.net/ )連線的,那個 port 可以省略。

解壓縮軟體
在 Windows 我原本是用大家都在用的 WinRAR,後來打算要從良,所以改用開源的免費軟體 7zip。可是他沒有在 Mac 裡頭出 7zip for Mac,所以只好找其他的。我 Google 到的結果是要我用 The Unarchiver 配上內建的解 zip。

The Unarchiver 官網: The Unarchiver
The Unarchiver 載點: http://itunes.apple.com/app/the-unarchiver/id425424353

硬碟測試及救援
在 Windows 裡有 HD Tune 等工具,雖然要錢,但是種類眾多。而在 Mac 裡,我只有聽人說這套而已。我在看 Mobile01 的測試文有個雙指針式的測試軟體,不過沒去找過。

AJA System Test 官網: AJA Video Systems
AJA System Test 載點: http://www.aja.com/ajashare/AJASystemTest.zip

而 HFS+ 硬碟救援剛好看到有人說用 Disk Drill 救援。只不過現在的版本要救援是要錢的,可以掃描出來後確定找得到要救援的資料再去買來救。或者去找舊版本,之前 Beta 版是免錢的。但是搜尋出來的檔案名稱會是流水號型檔案名稱,這點就還蠻糟糕的。不知道是不是磁碟分割格式的關係。

Disk Drill 官網: Cleverfiles
Disk Drill 載點: http://www.cleverfiles.com/download/diskdrill.dmg

移除軟體
雖然 Mac 有名的就是程式移到垃圾桶就移除了。不過就跟萬惡 Windows 一樣,總是會有一些不死心的垃圾留著(如使用者設定)。這時候就跟 Windows 一樣要去找移除程式的程式了。我看 PTT 通常提到的都是這一個,所以我只放這一個。其他種的網路上也很好找。

AppCleaner 官網: FreeMacSoft
AppCleaner 載點: http://www.freemacsoft.net/downloads/AppCleaner_2.2.1.zip

批次更改檔名
這個會用的時機主要是要用 MPlayerX 看影片的時候。因為他不支援播放清單,只支援按照檔名自動播放下一集。所以我就用 Mac 內建的 Automator 加上流水號在檔名前,但要更改回原本沒加的時候,只能用另外一套軟體 R-NameUB 刪除 Automator 加的流水號。

R-NameUB 官網:找不到,所以改放 MacUpdate
R-NameUB 載點: 同上

Automator 改檔名的教學。

遠端桌面連線
微軟自己推出給 Mac 用的「遠端桌面連線」,好讓 Mac 遠端控制 Windows 的電腦。我是用 Office for Mac 2011 裡頭在安裝時順便裝進去的版本。不過這對我來說沒什麼用了。

付費軟體(們)
這篇文章就下面這一段是需要付費的軟體,其他都是免費的,或至少該類別的第一項是免費的。

Office for Mac:這個東西沒啥好講的

VMware Fusion:經過使用 Parallels Desktop 的慘痛教訓,讓我改投 VMware 的懷抱。至少 VMware 沒有在 Launchpad 塞一堆垃圾。會需要這個一部份是 Windows 的環境,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 eMule 的關係。

Adobe Photoshop CS5:我只有用它來上馬賽克 orz。後來就直接用 iPhoto (更後面用 Aperture)的修飾(Retouch)功能。

以上三個付費軟體是我額外裝的。雖然我一毛錢也沒花。


Mac tricks - System
• 單純關閉螢幕:按 control + shift + eject(退出鈕,退光碟片的那個按鈕,在右上角)。對於沒光碟機的機型會是 Power 鍵。

• 「強制結束」程式:按 command + alt(option) + esc 叫出「強制結束應用程式」的視窗。或是按著 alt(option) 並在 Dock 該程式按右鍵,選「強制結束」。

• 隱藏其他程式:按著 command + option 再去點 dock 列中的應用程式圖示,這樣只留下你所選取的程式並隱藏掉其他應用程式視窗。

• 全面鍵盤操控太麻煩了,隱藏掉好了

Mac OS X 鍵盤快速鍵:看選單列也可以知道各程式的快速鍵,但是他們都是用下面那些圖案代替。所以真的要學一下他們是代表什麼!

• 上下循環的圖示是通訊錄的同步狀態

• 要移除出現在選單列(menu bar)的東西,按 command 將圖示從選單列拉出來就刪除了跟 Dock 上的 App 移除方法差不多。附帶一提,按著 alt(option) 再點選單列上的 AirPort 圖示等會出現詳細資訊或是比較多選項。

• Mac 應用程式左上方的 + 號是讓應用程式放到「適當大小」,並不是 Microsoft Windows 的「全螢幕」。特別對於 iTunes 而言,按 option 再點 + 會把視窗放到最大。是有人的 iTunes 普通大小視窗跑到螢幕外他無法按回來,有人建議他按著 option 再去選擇。我順便打在這邊作記錄。

• 把螢幕顯示轉方向,但「系統偏好設定」裡的「顯示器」並沒有翻轉螢幕這個選項。在開啓「系統偏好設定」後,開啓「顯示器」前按著 command + option,一直按著按到開啟「顯示器」為止。這樣就會出現「旋轉」的這個選項可以選擇。開啓系統偏好設定時不需要按,主要就是要開啓顯示器的時候兩個鍵要一起按著才會出現那個選項。

Mac tricks - Finder
• 在 Finder 裡, command + option(alt) + shift + delete 四件齊按的話,就會直接清空垃圾桶不會出現對話框。

在 Finder 中,選擇檔案後按空白鍵(space),會快速預覽。正式名稱叫做「快速查看」,要按 command + y。

• 想要查看所選的檔案及資料夾加起來的大小,選好後按 command + option + i。這是我上 PTT 的 Mac 板問到的。

Mac tricks - Edit
• 擷圖快捷鍵

編輯文章時,在 Mac OSX 裡用 alt(option) + shift + 左右鍵來選文字。

儲存文件時,可以按 command + delete 直接等於「不儲存」的那個選項。按 Esc 或 command + . 都是取消。

• 想要輸入全形空格/空白(space),請按 alt + shift + b。再開始找 XDD。

• 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東西, alt + shift + k

Mac tricks - Rescue
在 Mac 經常會用到的救援手段,除了拆機殼以外,就是清 NVRAM 以及重置 SMC 了。

重置 NVRAM/PRAM:開機時按 Command (⌘)、Option、P 和 R。

重置系統管理控制器(SMC):按下(左側)Shift-Control-Option 鍵及電源按鈕。

Mac tricks - Terminal
原本沒終端機指令這類別的,可是用久了之後發現弄一塊出來,以後要用到指令的時候比較好找。後面有藍線就代表要按 enter。

* 顯示隱藏檔
defaults write com.apple.finder AppleShowAllFiles TRUE ; killall Finder


* 關閉 Time Machine 備份到本機硬碟
sudo tmutil disablelocal && sudo tmutil enablelocal


* 將預設儲存位置從 iCloud 設回本機
defaults write NSGlobalDomain NSDocumentSaveNewDocumentsToCloud -bool false


* 讓 Launchpad 圖示按照原廠預設值重排
rm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Dock/*.db ; killall Dock


* 關閉擷圖的陰影效果
defaults write com.apple.screencapture disable-shadow -bool true;\killall SystemUIServer


* 關閉



* 關閉



* 關閉



* 關閉




早上在打這篇文章的時候順便測了一下電池可以用多久,使用時間差不多只有四個小時,低強度(?)的文書編輯外加開 iTunes 聽音樂,三不五時因為需要而開 Parallels 看在 Windows 中叫做什麼名字,以及看個一集 How I Met Your Mother 配早餐。跟官網說的七小時差了不少喔!
無線網路測試由是由 Apple 於 2011 年 10 月使用未上市的 2.8GHz 雙核心 Intel Core i7 型 13 吋 MacBook Pro、未上市的 2.4GHz 四核心 Intel Core i7 型 15 吋 MacBook Pro,以及未上市的 2.4GHz 四核心 Intel Core i7 型 17 吋 MacBook Pro 完成。無線網路測試的電池使用時間,是在顯示器亮度設為 50% 的情況下瀏覽 25 個常用網站測量所得。電池供電時間依使用情形及設定而有所差異。進一步詳細資訊請參閱 www.apple.com/tw/batteries。
雖然我的亮度是開百分百~~~

公開版:http://royhsiasdairy.blogspot.com/2011/11/nov-28th-2011-mac-os-x-lion1072.html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MacBook Pro 13" 開箱!(Late 2011)

十一月十九號下訂單,星期一(十一月二十一日)出貨,十一月二十三日抵達台中由阿公接收到貨。

13" MacBook Pro 漂洋過海來台灣的TNT記錄
13
由記錄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第一天是下午才統一出貨交付給貨運(統一是我用猜的),第二天搭飛機,第三天由當地快遞送達購買者手中。


真的要來開箱啦~~~

A huge package had arrived
其實感覺上真的沒很大耶!我之前在想裡面到底有沒有保護的裝置,感覺上小到沒有那種東西。

寶寶跟他一樣高~
寶寶跟他一樣高~
好啦!其實還要高一點點啦~

上面寫著2011/11/15是啥意思??
這箱子的右上角寫著 3.72KG,但是它上面寫著2011/11/15??
這張是上腳架拍的。這箱子的右上角寫著 3.72KG,我拿到我的TANITA體重計上面去量,得到的結果是3.7KG。但我的體重計沒有小數點下第二位,所以上面寫得應該是對的。上圖最下面那詭異的紙,是 APPLE 的出貨單。根據我的猜測,應該是 APPLE 出貨的時候亂給數據 (=皿=)。出貨單上面寫的東西如下:
產品編號:MD314TA/A
產品說明:MD314TA/A NB/BASE/2.8GHz/2*2G/750G/SD/PACK/TA/KIT-TA/MAC
總重量: 4.28KG
還有附帶一句 14 天之內都可以退貨。

寶寶的後腦勺,你的右後頭頂怎麼了?
寶寶的後腦勺,你的右頭頂怎麼了?
(裡頭真的有保護裝置呀!)
其實我原本以為看到的包裝那麼小,裡頭應該沒有保護 XDDD。不過看到厚度,感覺上又好像有。所以那麼小又有保護裝置,意思就是本體更小?!!!

卡趴趴也來探望剛出箱子的另一個箱子
卡趴趴也來探望剛出箱子的另一個箱子

拆開封條囉!
拆開封條囉!

傳說中的上蓋防震膜,以及讓你輕鬆拿起來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傳說中的上蓋防震膜,以及讓你輕鬆拿起來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要撕開囉!
要撕開囉!
它是用膠將這塑膠膜給黏起來。因為上面寫的是如果撕開就代表同意 Apple 的授權協定。我之前還在看資料(開箱)的時候還想過能不能從旁邊拿出來。結果現在發現是不可能的。

傳說中的熊貓機
傳說中的熊貓機
因為旁邊有兩隻熊貓(大誤 XDDD)。因為過去的螢幕好像是銀邊框,而現在的2008年後Unibody機的螢幕邊框是黑框,所以就被人叫成熊貓機了。而15吋以上可以在Apple Online Store選擇購買霧面螢幕的機種,而那種就是銀框了。只是聽說好像原本有的硬度高高玻璃就沒了(熊貓機才有,霧面沒有)。雖然我喜歡黑框的樣子(因為我喜歡熊貓嘛 XDDDD),但我想要霧面螢幕(對眼睛好,鏡面傷害大)。

〒△〒 討厭的注音符號
〒△〒 討厭的注音符號

拿走MacBook後就剩下這些
拿走MacBook後就剩下這些
60W MagSafe 變壓器、延長線。說明書與安裝/應用程式光碟。當我要重灌的時候才發現沒有附安裝光碟與 iLife 光碟。全都要從網路上下載!!

台灣的Macbook就會有中文的「哈囉!」
台灣的Macbook就會有中文的「哈囉!」
我猜美國買的應該就會寫 Hello! 了吧。

延長線跟 60W MagSafe Power Adapter
延長線(?)跟 60W MagSafe Power Adapter
用上延長線的話,就跟普通筆電的變壓器長得差不多了,雖然變壓器本身比較小點。 13" MacBook Pro 跟一部分的 MacBook Air 都是用 60W 的,不過 15 吋以上的MacBook Pro要用 85W 的。我在 Apple Store 還有看到一種 45W 的,給 MacBook Air 用。

有點虛弱的疊疊樂 iPad + Macbook Pro 13"
有點虛弱的疊疊樂 iPad + Macbook Pro 13"
好虛 >"<。

疊疊樂之鳥瞰圖
疊疊樂之鳥瞰圖

變壓器(?)也要疊疊樂
變壓器(?)也要疊疊樂
上面的是 iPad 10W,下面是 Macbook Pro 13" MagSafe 60W。

我覺得那個字還蠻可愛的,我會不會很奇怪啊!
我覺得那個字還蠻可愛的

現在這幾代的 MacBook 變壓器真的很小呀!我以前在大一時期附近看到 Apple 電腦(當時可能是 PowerBook 時期)的變壓器都跟使用 Windows 電腦的沒差多少,或者比用 Windows 的廠商還要大顆。現在真的改進很多了!不過還是會佔掉旁邊的延長線插座。為啥不做成橫的?(來自延長線插座被佔去一大堆空間的怨念)

就是要照那顆被咬一口的蘋果
就是要照那顆被咬一口的蘋果

熊貓機與18歲的老熊貓(後面的阿酷翻過來了)
後面的阿酷翻過來了
我最近想到,當年有紅領帶的寶寶,這樣感覺上更像在穿西裝啊!

寶寶照舊坐在卡趴上才能照相
As Usual: 寶寶坐在卡趴上

我覺得這個捲線器很可愛 XD
我覺得這個捲線器很可愛 XD
掀起來就是一個有趣的東西~

這又是一個好的「設計」!就算是用抄的,但是只有他們才有想到要這麼做。能讓使用者感到方便的東西就要做啊!

那個不知道叫啥的可以卡住線
那個不知道叫啥的可以卡住線
卡線扣(?)





好啦~開箱就開到這邊。該來用新電腦啦!!

但是我完全沒有遇到傳說中的第一次開機會看到的多國語言歡迎畫面。不要跟我說那個選擇語言那時上面在跑的就是!!!!我可是很期待的耶!!!!結果期待落空,變得失望。我在選設定的時候還一直在盼望該不會是最後要完成的時候才會出現。結果直接進到桌面 (cry)。設定那些東西時,我根本沒有認真選,像是註冊之類的我都按取消。結果安裝完成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邊選註冊產品。(更新:後來重灌的時候就有註冊了)

網路上推薦的輸入法大多兩種,香草輸入法(OpenVanilla)以及雅虎奇摩輸入法,新酷音是香草輸入法的外掛模組。最後我仍是刪除這兩個輸入法,直接使用 Mac 內建的。(內建的也不錯用啊!)

P.S. 有件有趣的快捷鍵,在英文輸入法中(注音輸入法啟動 caps lock 的那種英文是不行的),按 alt(option) + shift + K,就會出現




螢幕保護貼 for MacBook Pro 13" 開箱

用了兩天,我覺得還是應該要買一片保護貼。雖然聽說熊貓機上的強化玻璃是硬度 7H 之類單位的有力保護,可是我還是喜歡有保護膜之後的粗暴對待行為。至少我就可以不用一直擦指紋,還有可以用刷烤肉醬的刷子刷灰塵了。

在 BBS 以及 Mobile01 爬文許久後,原本都已經打定主意要買 moshi 的 iVisor for MacBook Pro 13"。可是 Mobile01 的評論又把我的念頭打消,還有一點就是我怎麼找都找不到那篇文章所講的那個價錢。我上網找到的都是 NT$1,090,完全沒有低於一千的啊!(在 Nova 問到的也是這個價錢)

所以我最後是在勤美誠品的地下一樓,自暴自棄的花了 NT$850 買了這個雜牌保護貼。

在鏡面螢幕上面加上霧面保護貼,真的有種畫蛇添足的感覺。也真的很討厭畫蛇添足的這種感覺。

Super Screen Protector
Super Screen Protector
NT$850 我用了一堆吸油面紙擦螢幕。貼的結果還不錯,沒有氣泡。可是好霧.......
現在的螢幕是已經貼好的樣子。這個包裝袋裡頭已經空無一物了,我只是要拿來拍照。

留的鏡頭孔與真的好霧啊
月半彎
我看那台iPad現在也沒有那麼霧了,所以我在想這該不會用久了那詭異的紋路也會消失吧。但是我又想到這是雜牌的,可能性似乎不高耶......



話說之前一直用在各螢幕邊邊的那隻熊貓,現在吸不了MacBook Pro的螢幕了。因為上面磁力不夠。只能吸光碟吸附近而已。
(更新:發現螢幕四周某幾個地方是蓋上螢幕系統待命的關鍵所在,那邊有磁鐵,所以我改成西那邊了。如果吸在螢幕上是沒怎樣,如果吸在鍵盤上倒是會讓電腦待命 XDDDD)

後面那兩知不知道在幹嘛,寶寶再看空曠的桌面。
後面那兩知不知道在幹嘛,寶寶再看空曠的桌面。

用沒多久就全是灰塵了
用沒多久就全是灰塵了
星期五買保護貼的,這張星期六拍的。(灰塵沾真快!!)

用刷烤肉醬的刷子輕鬆解決灰塵便回霧霧的畫面
用刷烤肉醬的刷子輕鬆解決灰塵便回霧霧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