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攻防戰!這篇要來記錄我目前研究、查到有關 iDevice 與 iTunes 之間的資訊總整理(應該吧?)。
應該大概就這樣吧。這篇從 2011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啓,到 2012 年七月二十六日才算是編輯大概完成。
摘要:
很重要的前言—授權 、Apple ID 、 iTunes 歷史 、 iTunes 概觀、 快速鍵、 智慧型播放清單、 iOS Device (iPhone, iPod, iPad)、 電池、 附註
很重要的前言—授權
首先是一個 Apple ID 只能授權五台電腦,這就是讓我曾經半年都用不了我那個美國 ID 的悲慘限制。當年就是無聊亂玩,看到那個一年只能用一次的「Unauthorized All Computer」,就手賤的給它按了下去。當下當然是所有電腦都要重新授權了,只不過那時我只有一臺電腦,所以沒什麼差。但是我當年還沒有在重灌的時候要先取消授權的觀念,所以在不知不覺間,那僅僅的五台授權次數,就被我用光了。
當時我還有用 Ghost 備份了已經授權好的作業系統。在那時的許多次重灌,都因為有那個授權而不用重新授權。但就在那時,我換了電腦,由於驅動程式的問題,所以要再重新灌作業系統。就是因為這樣想,所以就把那個 Ghost 備份檔給砍了。當我發現我的五次授權次數用光了,而且也因為一年限制不能再用一次那個「取消所有電腦授權」。我當下都有砍掉這個帳號重新弄一個的想法。但是這是我 Gmail 的主帳號啊!!!
所以我後來就默默地等了半年,等到那天(2010年六月二十一日)的解除授權。(剛剛查 Google Calendar 找到的)
以上寫了那麼長,就是要強調「重灌或換電腦前一定要取消授權電腦」!以親身的慘痛例子再告誡看到這篇文章的人。
順帶提醒一件事, Yahoo 的帳號砍掉後過幾個月後就能夠在申請同名帳號。但是 Google 的帳號砍掉後是無法申請同名的帳號。我當年把一個 Yahoo 的 .com.tw 帳號砍掉,等了三個多月後去申請 .com 結尾的。當時作這件事的日子跟 Apple ID 解除授權是在同一個月,所以印象比較深刻。
Apple ID
就跟大部份網站都要大家去申請帳號才能夠使用服務,雖然現在有 OpenID 這種方法可以比較方便的申請賬號,但意思還是要申請就是了。蘋果電腦也有個東西叫做 Apple ID,這可以讓你在他的官方網站或 iTunes Store 上購物,也能夠用使用在 iCloud 上的那些服務。
一個 Apple ID 只能授權五台電腦,但是可以授權在無限多個 iDevice (iOS Device,如 iPod Touch、 iPhone、 iPad)。
也就是你家裡有五台電腦,不管是蘋果的 Macintosh 電腦還是微軟的 Windows 系統,加起來總共就只有五個授權而已。如果同一臺電腦灌了雙系統,如 Mac 與 Windows 7,或是 Windows XP 與 Windows 7。雖然是在同一台電腦上,但是這樣照樣算兩個授權。
不過一臺電腦上是可以有無限個 Apple ID 的授權,而一個 iDevice 上只能夠有五個 Apple ID 授權。也就是 iDevice 上只能夠有五個人/國家的 Apple ID,超出的話就要把其中一個下的授權內容,如應用程式,全都刪掉才可以有新的。
iTunes 歷史
因為這篇主要是在講 iTunes 跟他延伸出去的東西,所以就不太提作業系統了。
要講 iTunes,就要從歷史講起。雖然國中的時候超討厭上歷史課的,覺得那些人都作古了我幹嘛要知道他們怎麼作古的,但是講歷史才會知道 iTunes 是怎麼從過去的樣子變到現在這樣。
原本的初代 iTunes 是在 2001 年一月九日發佈的。當時與初代 iPod 一起發佈,就是拿來做「在你口袋的一千首歌(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的管理器。
這句話是初代 iPod 的廣告詞。負責同步歌曲及播放清單到 iPod 裡面。
接著就是在 2003 年四月二十八日的 iTunes 4.0,增加了 Music Store 這項功能讓你可以直接在線上購買音樂,同時也增加了專輯封面的這項功能。按照我看的 Steve Jobs 自傳,在那時是滿天滿地都是盜版 mp3 四處亂傳的世界,唱片公司無不絞盡腦汁地想要打擊盜版。 Steve Jobs 當時以 iTunes 跟 iPod 只能在 Mac 上使用的這個理由,說服了唱片公司們同意讓他在 iTunes 上增加 Music Store 這項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直接購買正版音樂。當時唱片界大老似乎同意他這個說法,所以就同意在當時市佔率遠遠低於微軟 Windows 的 Macintosh 上實驗這個新型的消費模式。按照現在的結果看來,是相當成功的。也就是為什麼,在同年 2003 年十月十六日,推出了 iTunes 4.1 版,正式支援微軟的 Windows 2000/XP,讓 iPod 也能夠在 Windows 系統下使用。應該就是這個原因促進了 iPod 的銷售。
關於 2002 就有非官方的在 Windows 使用 iPod 這種事情我就不算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下面這點:
『 2006 年 10 月,在 15 歲時破解了 DVD 光碟所使用的 CSS 防拷貝技術而獲得「DVD Jon」尊稱的挪威駭客 Jon Lech Johansen,最近 22 歲的他又成功破解了蘋果公司針對 iTunes 和 iPod 歌曲播放的限制措施,通過模擬 iPod 及其 FairPlay 加密技術的內部工作原理,來欺騙 iPod 認為它在播放從 iTunes 上購買的音樂。促使他破解 iPod 加密技術的動力是用戶有權在他們擁有的任何設備上播放合法購買的音樂。他不喜歡封閉的系統,而 iTunes-iPod 組合排斥其他技術。』
我高中畢業於 2006 年六月,在當時高三第一次看到一臺 iPod 是因為同學去買了一臺,那時聽他稱讚 iTunes 是個好東西,在我心底留下重重的一筆。在 2006 年九月十二日, iTunes 更新成 7.0 版,新增了 Cover Flow 這項功能。
iPhone 於 2007 年一月九日公佈,於同年 2007 年六月二十九日在美國發售。
按照我剛去查我的 iTunes 中,歌曲的最早加入日期是 2008 年四月三日,這很有可能是我開始用 iTunes 的那天。不過也有可能在更早一點我就用了,只是後來把整個資料庫砍掉重建一個。因為我剛開始用的時候 Tag 資料全都是亂的。我就是覺得以後在聽音樂這方面,歌曲標籤(tag)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才開始研究要怎麼修正錯誤的歌曲標籤。這一改就是好幾年,我去翻了一下之前的紀錄,我似乎花了三、四年才真的改完大部分資料,還有一些小問題如專輯封面圖片太小,或是 mp3 標籤格式是 ID3v2.3(ID3v1 ID3v2.3) 等等的這些小問題是最近才改掉的。也就是因為這樣讓我發現用網路線連接來傳資料的速度真的很快呀!我當時就是直接把 Mac 用網路線接著家裡桌機的 Windows,從 Windows 用 Mp3tag 這東西直接讀取放在 Mac 上的整個音樂資料庫檔案。這樣挑出有問題的那幾個改掉。
之後我的主要播放器就是 iTunes 了。雖然 iTunes 有越來越肥大,以及一堆雜七雜八的問題。但是因為那個「智慧型播放清單(Smart Playlist)」,我就這麼被綁住了。
iTunes 概觀
我以前是把歌曲丟到播放器裡,就這樣直接聽。當時是要聽什麼歌就開資料夾去找歌出來聽,所以雖然我用資料夾分類,但我很難聽許多不同演出者的歌,因為還要開啟播放清單界面來做排列。或許有些人有用 Winamp 或是 foobar2000 之類的軟體來聽歌。我只知道我自己早期從將歌曲丟到播放器來聽歌,之後就是用 iTunes 來聽歌。
想要好好地用 iTunes 之前,要先去復習國中學的交集、聯集的觀念。因為讓我使用 iTunes 的原因—— Smart Playlist (智慧型播放清單),就是靠交集聯集的方法來設定的。
我過去用的那台 MSI mp3 因為我自己的白癡弄壞了。當時(我高二)的 mp3 都是用插上電腦後,會變成一個外接磁碟,把 mp3 檔案直接丟進去,這樣就可以聽了。有些比較高級的還可以弄成資料夾來整理。
在上面 iTunes 的歷史中,我並沒有提到我當時在 Steve Jobs 自傳中看到的 iTunes 與 iPod 的設計理念。
為了讓 iPod 用起來非常簡便,我可是費了不少唇舌才讓大家就範。我們必須限制 iPod 的功能。因此必須將相關的功能盡量放進電腦的 iTunes 上面。比方說,我們故意讓 iPod 無法製作點播清單。你必須在 iTunes 製作完,再轉到 iPod 上面。大家對這件事有不少意見。但 Rio 及其它播放器之所以那麼腦殘,就是因為他們太複雜。他們沒有和電腦裡的點播軟體整合在一起,所以就得添加製作點播清單的功能。因此,當我們同時擁有 iTunes 軟體及 iPod 時,我們就可以讓電腦為 iPod 服務,也就是將複雜的功能放到它應該在的地方。我覺得因為 iPod 的設計一開始就是要拿來聽歌的,而不是在上面作一大堆複雜的作業,如建立播放清單等。雖然我現在比較肚爛的是在 iPod 上面無法調整成按照喜好程度(Rating)等資訊來排列順序,不然 iPod 真的很好用。雖然現在還是不錯啦。
因為我找不到蘋果電腦對他們的稱呼,所以我就自己幫他們取名字了。我要強調那個「6」的下半部是我靠手動的一點一點地用小畫家(Paintbrush)把它給圖成藍色的。辛苦啊!
iTunes 介面
1. 播放控制:開始、暫停跟調音量。
2. 現正播放:左邊的播放圖案可以調整顯示的資料。右邊那個跳轉圖案可以從任何頁面跳到正在播放的歌曲。
3. 顯示方式:我平常在用的是第二個專輯列表跟第四個 Cover Flow。
4. 搜尋
5. 來源面板:由上到下為資料庫、 Store、播放列表。
6. 排序:我通常都是按喜好程度排,不然就是在「專輯」那按兩下到「依演出者排序專輯」。
7. 媒體清單
8. 隨機循環
9. 摘要
其實用了 Mac 的作業系統後,看到系統的 Finder 跟 Mac 內建的 iLife 系列中的 iPhoto。大概就知道蘋果電腦還蠻喜歡這樣的設計。
快速鍵
來提一下快速鍵,許多人都不知道直接刪除資料庫裡檔案的方式啊。
* 開啟 iTunes 的時候按 Shift (Windows) / Option (Mac) ,會變成選擇資料庫開啓。(我個人是認為 iPhoto 比較需要這功能)
* 在來源面板的任何一種資料庫中按 Delete 就會刪除在媒體清單中選中的媒體。在播放清單中,若是普通播放清單會將該媒體從該播放清單中移除,在智慧型播放清單中沒有效果。
* 想要直接在播放清單中把資料庫中的媒體一起刪除,按著 Shift + Delete (Windows) / Option + Delete (Mac)。
* 在 Mac 中想要改變 iTunes 視窗大小至最大,按著 Option 再去按視窗左上角的 + 。
* 按著 option 再去按 iTunes 視窗左下角,隨機循環旁邊的 +,可以直接新增並開啟智慧型播放清單的條件編輯視窗。
智慧型播放清單
需要特別介紹的就是播放清單中,智慧型播放清單(Smart Playlist)的設定方法。
不過在這之前,要先介紹一下 iTunes 的 iTunes Library.itl 這個資料庫檔案。
說明文件: iTunes:什麼是 iTunes 資料庫檔案?
這個檔案存放資料庫中的歌曲,以及您所建立的播放列表。某些歌曲的相關資料會儲存在這個檔案中。如果您刪除這個檔案,當您開啟應用程式時,iTunes 會建立新的空白拷貝,但是您建立的所有播放列表、歌曲喜好程度、註解或其他資訊都會遺失。
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設定了「歌曲喜好程度」,所以就被 iTunes 綁住。至少我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有你所設定的喜好程度,就代表你對這首歌曲的喜歡程度。也就是說,配合智慧型播放清單,你就可以輕易地將資料庫中所有符合你喜好程度的歌曲全都抓出來製成一個播放清單。你再也不需要去一首一首將歌曲挑選出來。
範例一:想要一個由張學友演唱的播放清單,並符合喜好程度為三顆星以上。(原始圖片)
第一個條件為演出者包含「張學友」,第二個條件為喜好程度「大於」兩顆星。
注意:「大於」兩顆星,不包含兩顆星,也就是三顆星「以上」。如果覺得這邊有問題的話,那就是小學沒學好。這邊也可以選擇「介於」三顆星到五顆星。
範例二:喜好程度大於三顆星的歌曲,而且播放清單大小小於 4GB。(原始圖片)
第一個條件為喜好程度大於兩顆星,第二個條件為媒體種類為音樂,第三個條件是「上限」及「選取方式」。
「上限」這個選項對於磁碟空間不夠大的裝置如 iPod Shuffle 等,特別有用。「上限」還可以選擇時間長度或是項目總數。
注意:因為限定為歌曲,所以要多加媒體種類的這個條件。否則你若有其他類型(如音樂錄影帶、 Podcast 、影片等等)並有設定喜好程度的媒體也會一起當成來源被篩選。
範例三:(多重條件) Yahir 兩顆星以上的歌曲與 Antonino 三顆星以上的歌曲,以及 Bustamante 播放次數大於 15 次的歌曲。
對於無法以一個智慧型播放清單就完成的項目,就要找「播放清單資料夾」來裝起來,再跟下一個條件比較。
注意:除非將最後比較出來的那個播放清單作成普通播放清單,不然在比對過程中所產生的智慧型播放清單與播放清單資料夾都不能刪除。
範例四:(進階)找出驚嘆號歌曲。
如果檔案已經不存在的話,就會在該項目前面出現一個驚歎號。
這需要兩個播放清單來作條件。第一步是先在音樂資料庫中全選資料庫中的所有項目,將選起來的項目們拖曳到左邊的來源面板建立一個播放清單。因為 iTunes 會去檢查所選取的項目們原始檔是不是在資料庫檔中所寫的位置,所以項目多的時候會需要一些時間。我的音樂資料庫近三萬四千筆項目,花了大概兩分鐘彩球才好。能夠被加到那個新播放清單的,就是表示項目原始檔還在 iTunes 資料庫所記錄的位置,不管是 iTunes 資料庫所記錄的那個檔案,或只是剛好同位置同檔名的新檔案。
第二步就是新增一個智慧型播放清單尋找「在音樂資料庫中卻不在剛剛新增出來那個播放清單中的項目」。因為只有驚嘆號項目不在剛剛新增出的播放清單,所以就是這樣找出有驚嘆號的項目。之前找資料的時候看到的,看到這個方法讓我豁然開朗!
我大部分使用都是以喜好程度為主要條件,所以我很難換到其他的播放器。因為這項資料是寫在 iTunes Library.itl 裡,並不像演出者、專輯資料是存在檔案本身裡。我大部分的播放清單都是智慧型播放清單。但是我會有幾個普通的播放清單是儲存比較分散的資料或是使用智慧型播放清單會遠比直接製作普通播放清單費時,大致上可以說是手動更新或稱之為手動管理。不過我是用一個「手動更新」播放清單,而不是將同步關掉採取全手動管理的方法。因為我覺得現在很多東西會好用,就是有同步這個東西。
iOS Device (iPhone, iPod, iPad)
很多人都討厭蘋果電腦強迫使用者要使用 iTunes 來同步、管理,與裝置傳送資料。其實如果同時有使用過 iPhone 與 Android 手機經驗的人,應該對於 Android 能夠在裝置與電腦連接後就把手機當成是外接硬碟來丟資料真的很羨慕。而且 Android 還可以把同一個資料讓許多應用程式使用。這兩點是 iOS 設計上無法避免的缺點,也是早期許多人攻擊 iOS 的目標。
其實這樣的設計是有好有壞,優點就是這份檔案不會被其他應用程式破壞,缺點就是同一份資料要複製很多份才可以在同一台手機上經由不同程式編輯。
對蘋果電腦來說, iPhone 與 iPod 上所儲存的資料,都只是為了行動、外出使用而從電腦複製出去的副本。也就是你的電腦必須要有那份資料,你才可以放到裝置上帶走。也就是為什麼過去常有人將音樂傳送到 iPod 後,就將電腦中的項目給刪除,在下次同步後才發現 iTunes 也把他們給從 iPod 上刪除,才開始痛罵 iTunes 設計差、不好用。可能我是在用之前就看過許多討論的文章,也查過不少資料,所以我並沒有太多的這個問題。但這也造成我喜歡將資料儲存在本機裡,而比較不信任雲端儲存。外加我經常沒有網路可以用(默)。
其實蘋果電腦的設計還不錯。至少我就沒有看到 Android 的廠商有出可以拿來跟 iTunes 比較的電腦端軟體。 iOS 裝置接上電腦後,按預設會自動啓動 iTunes 開始執行備份、同步資料等等動作。我是不知道為什麼 iPhone 版的一些人一直在說接上電腦後的自動備份跟在來源面板按右鍵選備份,這兩種備份是不一樣的。按照我自己使用上的經驗,除了某些時期 iTunes 特別愛犯腦抽「說已經同步完成,但明明就還沒開始同步」。除此之外,自動備份跟手動選備份對我的感覺上是一樣的。
因為 iOS Device 有 iTunes 來配合,所以對於系統更新之類的事情,完全可以幾乎無痛升級。就像是保固維修更換整新機,有 iTunes 的備份配合,經過備份及回復這兩的動作,你就可以拿到一隻跟你送修前內部資料完全一樣的手機。多麼的厲害呀!
而且我自從電腦換成 Mac 之後我才發現,蘋果電腦真愛備份啊!像是 iTunes 的備份,還有 Time Machine 的整系統備份。多多備份以防資料流失呀!
電池
關於電池。由於最近幾年的產品都是鋰電池,所以並不像很久以前人們俗稱有「記憶效應」的鎳氫電池那樣需要用完才可以充電。所以現在只要快沒電了,就可以插上插座充電。就算是還有電也可以插上電源讓他充電。
雖說如此,但是如果太久沒讓電放到快光,也是會對電池不好。所以蘋果官網的電池最佳化的說明中,也有提到一個月至少要讓電池完全充放電一次。但那是對於經常沒用多少就充電或是很久不用裝置的人才要每個月都讓電池完全充放電一次。平常使用中就有將電池電力用到只剩 5~10% 之類的人倒是不太需要做這一項動作。因為你平常就一直在做完全充放電了。
剛剛靠用 Gplayer 播放影片播到完全沒電。 iPhone 在剩餘 20% 與 10% 電力時會分別提示一次。到 0% 的時候會自動關機。
而想要開機的話就要接上插頭充電啦~我剛剛看是充到 3% 的時候會自動開機。沒有充到一定量是開不了機的。
而在旁邊有 iPhone 、 iPad 、 筆記型電腦等等的裝置最佳化電池的說明。其實內容都大同小異。在這邊只以 iPhone 與筆記型電腦的做為說明。
「想要延長 iPhone 電力的使用時間,就是將耗電的東西全都關掉。」這句話就是那篇說明的總結。
雖然在那邊寫了好像很多項,但是真正的只有一項。就是關閉硬體功能,把所有會使用到電力的東西都關掉。他只差沒寫成關機不要用。而筆記型電腦的部分也是這麼寫的,也是關閉硬體功能。沒用 Wifi 或 Bluetooth 的時候就將它關閉,光碟片沒用時也將它退出。其實大概市面上所有的產品想要省電都是做同樣的事。韌體編寫那種是跟我們這些終端使用者沒關係,是工程師要煩惱的。
在這邊附註我從官網上找到的「長期存放」應注意事項:
若你打算超過六個月不使用筆記型電腦,Apple 建議你將電池充滿 50% 的電量後便將它取下另外存放。倘若將電池完全放電後才存放,它就會陷入深度放電狀態,這樣會讓它永遠無法再蓄電。反之,若將電池完全充滿電之後存放,電池的蓄電量可能會減少,這表示其使用期限會變短。請確實將取出的電池存放於適當溫度下。就是不要全滿或全沒的存放電池,充個一半,半年後再拿出來活動一下電池,在充一半等著再過半年。如此循環。不過要記得是要將裝置「關機」, iPhone 這種東西用久了會想不到重新開機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法,更別提關機了。
附註
曾經聽過中國大陸的鎖國政策,所以當 iPhone 想要敲關進門的時候,有先按政策閹割掉一些功能。《中國:瞭解 iPhone 功能》。
所以看起來是當年 iPhone 3G 與 3GS 進去中國的時候,還特別制作了中國特別版。之後出 iPhone 4 的時候,與其一起推出的平價版 iPhone 3GS 8GB 都已經是全世界同一個模組,只是在軟體有差異而已。
真的很誇張啊!當時一開始的 iPhone 3GS 竟然將 WLAN 給閹割掉了!!沒有 Wifi 這樣還智慧嗎?!!沒 Wifi 就代表你當所有的用戶都是好野人,各個辦了吃到飽。幸好爸爸當時沒買到中國大陸特製版呀!
我是有印象當年蘋果電腦進大陸的時候很誇張。但是事隔多年我只依稀記得很誇張而已,完全忘記是把 Wifi 閹割掉的那麼誇張。
關於中國大陸版的 iPhone 3GS 閹掉 WiFi 這件事,我後來有看到資料。會必須拿掉那東西是因為中國大陸的電信政策規範。所以當時在大陸的所有正統渠道所銷售的手機都是沒有 WiFi 的。
回覆刪除Apple 的 iPhone 4 是剛好遇到解禁,所以就有加上 WiFi 開始賣了。